专家热议“城市更新要保留共同记忆”武昌杨园片改造正向市民征集老物件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5月12日讯(记者王慧纯通讯员叶慧丹)“城市更新要尽力保留城市的共同记忆,容得住记忆,记得住乡愁。”今年是城市更新年,5月11日下午,第四届智慧城市与智能建造产业博览会城市更新论坛上,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市规划研究院副院长黄焕提出,城市更新应关注历史、关注文化、关注人。找到地方精神,真正回归生活。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市规划研究院副院长黄焕发言。 通讯员叶慧丹 摄
五一假期淄博烧烤火爆出圈,黄焕称自己也有熟人去淄博,他头部个反应是,“武汉没有烧烤吗?武汉好吃的更多”。他表示,当下的“进淄赶烤”成为一种文化现象,淄博当地投入大量精力,打造出这个烟火气的IP。与之相比,“吉庆街曾经的活力和记忆正在离我们远去,它变成一个布景、装置,‘麻雀’(老吉庆街艺人)去哪了?我们自己的烟火气怎么没有了?现在的业态不对,归根结底,这是城市快速发展的‘城市病’,重视历史文化,尽力保留城市的共同记忆,是城市更新的重中之重。”
黄焕提出一个在文化场景构建下城市更新的思路,要构建人与环境、人与人的关系,找到产生情感和依恋的“地方”,而不仅仅是汽车和购物中心。其中,中山大道街区复兴规划是较为成功的案例:建于1906年的中山大道,是蕞能体现武汉商业历史文化风情的大道,但此前街景枯燥乏味,街道活力与特色已逐渐丧失。经过城市更新后,中山大道以人为本,路权回归,打造可漫步可阅读可探索的城市街区;变车行优先为步行友好,变交通干道为文化旅游街道,种植环境宜人的林荫大道,构建多样的开敞空间节点,该案例获得第52届国际城市与区域规划师学会(ISOCARP)规划卓越奖。
“城市为人而造”“容得住记忆,记得住乡愁”,长江日报记者发现,这也是当下很多城市更新建设者的共同目标。论坛上,政府部门、高校院所、头部企业、投融资机构、咨询机构围绕武汉“城市更新年”和城市更新行动方案展开探讨。
市城投集团公司置业事业部副总经理谢静发言。 通讯员叶慧丹 摄
作为本次论坛主办方之一的武汉城投,一直为城市建设及更新贡献力量。市城投集团公司置业事业部副总经理谢静以杨园城市更新项目的推进为例,讲解“城投方案”。杨园位于武昌核心区,区域内居住环境较差,发展现状与长江主轴发展要求相距甚远,亟待城市更新。项目投资实施主体武汉铁投公司提出包括增加停车位、建设公立三级医院在内的微改造工程,升级四美塘铁路文化体验的有机更新工程,以及建设低碳社区等高新样板工程,但保留共同记忆仍是城市更新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上个月,铁投公司和武昌区杨园街道办事处共同主办了杨园老物件征集活动,向市民群众征集体现粤汉铁路文化、徐家棚及杨园城市更新历史沿革的老物件,反映杨园不同年代与百姓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生产生活、用品用具的老物件以及照片、报刊、地图等。“只有‘以人为本’,‘留改拆增并举’的有机更新模式,才能打造自在人间烟火。”
版权声明:本文由武汉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