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用地政策研究『武汉篇』
改革开放至今,工业用地依然是对土地经济承载力影响蕞大的用地类型。执政者常提一句话:“土地是财政之母。”从一众国家级高新区到各大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工业用地至今仍被作为重要的招商引资工具:管委会往往选择以基准地价进行出让,并通过约定土地投强、产值、税收等方式,逐步变现工业用地承载的的远期财政目标。
受中国经济空间发展不均衡的现实制约,工业用地“一城一策”现象普遍存在。今天,我们的目光将落在长江经济带的脊梁之城湖北武汉,其近年工业用地政策的字句之间究竟透露出怎样的信号?
不难发现, 2013年是一个较为关键的时间节点,之后湖北省级、武汉市级的工业用地管理力度逐步加大。省市级政府均明文通知,工业用地不可以做房地产类销售用途,并细化了工业地分割销售的允许范围。
在武汉的各大行政区与国家级开发区中,尤以东湖高新区(即“中国·光谷”)的工业用地政策蕞为严厉,该区曾于2015年密集出台三份文件,此后,光谷的工业类项目无法取得分割销售资格,也令很多产业地产商对光谷这片产业热土望而却步。
但相对于北京的严厉收紧,广深地区的政策创新,武汉工业用地政策在出让标准、弹性供地,全生命周期管控方面仍有巨大的作为空间。
可以说中国的产业地产商是对政策蕞为敏感的群体之一。在政策变动的风口之下,戴德梁行留意到一例项目的操盘者却对政策作出了“非典型”反应。起步于深圳特区的南山集团,希望借由国企转型、资产融资渠道拓宽的大势,探索资产证券化退出的经营模式。从另一个层面看,是南山集团对光谷产业生长态势的长期看好,预判内陆自贸区带动效应后的资产持仓。
版权声明:本文由武汉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