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引资的武汉破局之策
改革开放以来,武汉特殊的区位交通和市场优势、产业基础和人文自然环境,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投资者,已逐步成为国际、国内资本聚焦的热点地区。
多年来,武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对外开放工作,重视环境创新工作,频出措施,通过开展治庸风暴、实施招商引资“一把手”工程、下放外资审批权限、改进建设用地审批方式等,大力优化环境,使外商既“引得进”,又“留得住、长得大”,竭力亲商、安商、富商,支持现有企业做大做强。
2011年,武汉全年新批境外投资企业达39家,投资总额3.3亿美元,同比增长193.5%;完成对外经济技术合作营业额14.4亿美元,同比增长18%。为进一步提升城市经济产业国际化水平,2012年,武汉市确定“大武汉、大商机”主题,把招商引资纳入绩效目标考核体系,策划举办一系列的招商活动,重点吸引日本、韩国、欧美、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企业前往投资。
年1-10月招商引资重大突破,10亿元以上项目引入49个2011年11月召开的武汉市实施工业倍增计划调度会数据显示,2011年1-10月,武汉市工业招商引资实现重大突破,全市新签约10亿元以上项目49个,比2010年全年多39个,签约总额1346亿元。1-9月,武汉市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在19个副省级以上城市中居第5位。
年启动“大招商”,力争全年引资1600亿元2012年1月5日,武汉市长唐良智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2012年,武汉市将把招商引资纳入绩效目标考核体系,策划举办一系列的招商活动,重点吸引日本、韩国、欧美、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企业来汉投资。
在2012年3月11日召开的全市对外开放暨商务工作会议上,武汉定调2012年的引资总额合格值为1350亿元,挑战值则盯向1600亿元,同比增幅达60%。同时,武汉市招商局正式挂牌。据介绍,原来武汉的招商工作主要是各个区、商务局以及老招商局在抓,是多头并进。市招商局成立以后,招商工作将有统一的协调单位,也标志着武汉“大招商”正式启动。
2011年1月12日,武汉市出台《关于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的实施意见》提出,除有特别规定之外,外资审批权限下放到各区政府。除法律法规规定以及省政府仅授权市级政府的,各区政府享受市级审批权限,并推行在线行政许可。
征用土地,是引进外资、内资企业建设工业区、企业建设用地不可缺少的环节。为了便于企业拿地,《意见》提出,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集体建设用地、工业园区用地范围和省市政府审批权限内,区政府可根据用地需求,暗中批次申报用地;对重点发展区域和近期建设项目用地涉及的集体土地先行征收,再根据开发需要和年度农用地转用计划指标等情况,适时转用。
与成都、沈阳及合肥等城市相比,武汉工业发展不快的关键在投资,大项目少、投资规模不大、发展后劲不足是制约武汉工业发展的现实问题。与15个副省级城市相比,武汉市工业发展不快,工业增加值一直徘徊在第7—8位,低于全市经济总量排名第5的位次。2011年6月29日,武汉市政府常务会原则通过《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大工业投资力度的意见》,出台系列政策落实武汉工业强市战略,实现工业倍增计划。《意见》包括工业投资目标和方向、体制机制、项目储备、用地需求、资金支持、服务措施6个方面,共分16条。
《意见》还提出,建立工业招商项目库,每年入库储备的项目投资规模要达到下一年工业投资目标的1.5倍左右;优先保障工业用地计划。明确全市土地供应年度计划35%以上、远城区土地供应年度计划50%以上用于工业项目;对于新引进的投资在2亿元以上的工业项目,由市区财政预算安排,按固定资产实际投入的2%给予项目贴息或补助;对市内企业投资在5000万元以上的技术改造和再投资项目,由市级财政预算安排,按固定资产实际投入的2%给予项目贴息或补助。
年主演26场“大戏”2011年初,武汉市召开的对外开放工作会议,表彰了包括东湖高新区、东风汽车、武汉海关在内的77家对外开放先进单位,同时公布了当年26场重点对外经贸活动“大戏”清单。
随着武汉市对外开放的深入,招商引资工作更加活跃,由重大招商活动引来的外资项目日益增多。为使这些项目既开花,又结果,武汉市开放办提出了具体措施:重大外资项目责任人制度、工作专班制度、项目进展及时通报制度、协调会制度、大项目督办制度、重大外资项目收集和动态管理制度、大项目策划制度等。
武汉市强调,推动大开放必须以大项目为支撑,以大项目推动大开放,发挥大项目“以一当十”“以一当百”的示范作用、引导作用。全市要重点推动一批、储备一批、引进一批大项目。推动项目尽快由“意向”变成“合同”,尽快由“合同”转化为实施,在实施中尽快收到实效。环境决定发展。要靠环境引进项目,用项目运作检验环境,各区各部门要为大项目的实施扫清障碍,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打造“全国发展软环境蕞优城市”投资环境不优的问题,已成为武汉市跨越式发展的重大障碍。2011年4月,武汉市在全市开展了治庸风暴,着力解决干部队伍中的能力平庸、思想懒惰、纪律作风松散等问题。并对失职渎职行为建立明确的“买单制”,领导干部也要为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的下属“买单”。“治庸风暴”就是改善软环境,增强软实力。
2011年8月,这场始于武汉的风暴,刮向全省。省委常委会决定在省直机关全面开展治庸问责活动,根治精神之庸、能力之庸、责任之庸的“三庸”现象,和不负责、不尽责、不担当的“三不”问题。省直机关围绕“治庸提能、治懒提效、治散提神、治软提劲”这一主题,深入开展了此项活动。各市州也“闻风而动”,相继启动了治庸行动。湖北省委在全省开展“治庸风暴”活动,就是要通过这次的风暴,建立畅销的机制,优化湖北的环境,让全国人民知道,湖北的投资环境优化,到武汉投资赚钱蕞好。
随着活动的开展,一批庸、懒、散、软的干部被问责。武汉市开展治庸问责活动以来,共问责760人,涉及局级干部13人、处级干部113人。省直机关从2011年8月15日到12月15日,集中排查出“庸懒散软”突出问题2200多条,并逐条整改;受理群众投诉举报1578件,办结率达95%以上;给予组织处理、行政问责和纪律处分的314人(次)。
治庸问责活动的开展,使全省“精神面貌大改观,作风纪律大转变、服务效能大提升、发展环境大改善”。省直37个有行政审批职能的部门就推进“四减五制三集中”改革,进一步清理省级行政审批事项向社会公开承诺:将原有的482个行政审批事项减至373个,减幅达23%;审批时限平均提速50%以上;许多审批事项实现“零收费”。此举使湖北省跻身全国行政审批事项蕞少、发展环境蕞优的省份之一。
搏实资本点评:近年来,武汉市加快对外开放步伐,不断创新招商引资举措,吸引外资数量在中西部地区城市中一直独占鳌头。武汉市创新引资方式,招商引资结构优化,取得重大成绩,其中的关键是对商客进行全方位的服务。比如,建立客商访问武汉项目跟踪信息库,重点项目重点跟进,定期回访外方联系人,更新项目进度。完善全市重大招商项目协调联席会议制度,协调解决项目存在的问题,加强对协调事项的督办落实。建立市、区招商引资互动合作机制,及时向各区、开发区和功能园区提供客商来访和考察信息,有的放矢地策划招商项目,针对客商投资意向和具体项目,根据实际情况,引荐客商至有条件、有能力承担的区、开发区、功能园区或具体企业。
4.将“商户单号”填入下方输入框,点击“恢复VIP特权”,等待系统校验完成即可。
4.将“商家订单号”填入下方输入框,点击“恢复VIP特权”,等待系统校验完成即可。
版权声明:本文由武汉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