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下生产、楼上包装武汉这家产业园企业率先搬进写字楼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1月4日讯想将制造业装入人口密集、土地拮据、寸土寸金的城市中心,不得不面临产业空间的供给难题。武汉如何在城市更新中探索“工业上楼”?长江日报记者探访发现,武汉有地方已先行探索。
在洪山区,与武汉理工大学南湖校区一街之隔的洪山经济开发区北港工业园内,一座24层高的“摩天工厂”与周围林立的写字楼并无二致。很难想象,企业的生产车间会隐身在高大气派的写字楼里。这是2023年7月竣工的天辉医用生物材料产业园二期项目,此楼层高3.7米。据介绍,在合理范围内,楼内任何一层都可作为生产厂房使用,电梯载重量相较于普通电梯也更大。前期一期项目——三栋9层大楼,已有企业将生产环节“搬上楼”。
洪山经济开发区北港工业园内的“摩天工厂”。长江日报记者 何晓刚 摄
负责开发的湖北天辉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是一家民营企业。园区招商物业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企业将此前传统工业园的单层扁平式厂房进行改造,汇聚到高楼层的垂直化空间形态,提升土地资源利用率,增加经济密度。
据介绍,高层工业厂房在规划容积率、建筑层高、楼板荷载、柱网间距、生产辅助设施等建筑工艺上,与传统工业厂房相比,标准都要高得多。
某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就在产业园一期一栋9层大楼里,实现了“上下楼”垂直型布局,下面一层楼正在进行生产,而上面一层楼在做包装、质检等,转运全部通过电梯。
据介绍,天辉医用生物材料产业园原来容积率不到1.0,现在达到3.76,在不增加用地的情况下,一、二期新增产业空间6万平方米,现已引进各类企业80家,其中,生物医疗类研发、生产、销售类企业达42家。2023年前11个月,北港工业园区9家规上工业企业完成产值达8.9亿元。
天辉产业园。长江日报记者 何晓刚 摄
天辉医用生物材料产业园是洪山区推行“工业上楼”的首个试点项目。据了解,洪山经济开发区有智能制造产业基地AB区、长江三峡数字芯片研发中心、绿洲云网等7个项目,拟按照“工业上楼”标准正在进行建设。建成后将新增工业楼宇面积30余万平方米,可有效缓解该区域产业升级与用地紧张之间的矛盾。
在汉阳区,当地积极探索中心城区有限空间“亩产”蕞大化的发展路径,盘活存量空间,逐步打造“空中聚宝盆”。新建的工业园区按照“工业上楼”标准建设,招引高科技、低耗能、产能大、利润率高的高端制造业来汉阳“上楼发展”。同时,据《汉阳区促进工业发展政策措施(征求意见稿)》,新引进并入驻工业楼宇的企业,年度区级财政贡献达到一定额度的,按照一定比例给予工业楼宇运营管理企业一次性奖励,新引进并入驻工业楼宇的企业每平方米产值达到一定额度的,也会给予相应补贴。
据了解,硚口区也正积极围绕工业上楼实施转型升级,延续老旧工业厂房改造和特色创新楼宇转型的成功经验路径,集中打造一批聚焦数字经济、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主导产业特色鲜明的园区(楼宇)。
位于楼内的生产车间正在生产。长江日报记者 何晓刚 摄
(长江日报记者李佳 通讯员武经宣 尹科 谢媛媛 向潜)
让产业“垂直生长”,武汉加速推进“工业上楼”
长江日报简介长江网简介网站地图豁免条款联系我们采购信息
长江互动传媒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鄂ICP证:020001-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举报邮箱:
版权声明:本文由武汉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