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以土地收储为杠杆建设都市工业园
地处武汉市主城区的汉正街都市工业园,2004年产值达到20多亿元,但在两年以前,这一地区还是个“困难企业集中、厂房设备破败、周边环境混乱”的衰败的老工业基地。
2003年起,武汉市将工业园区建设与国有企业改制相结合,以循环经济为主导,以土地收储为杠杆,盘活老工业基地的存量资产,使多处老工业基地枯木逢春。湖北省委书记指出:这一做法把改革、发展、就业、环境保护有机地结合,体现了人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创举。
汉正街都市工业园所在的古田片区,是武汉市近现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这里曾发出武汉头部度电、送出武汉头部滴自来水、生产出武汉市头部盒火柴、造出新中国头部台柴油机,是中国百年工业发展史的缩影。到2002年底,这一地区还有机械电子、印刷包装、化工医药等各类工业企业220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这些老国有企业因不能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到2003年初绝大多数已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3万多名工人下岗,47万平方米厂房和大量设备闲置。
为了挽救困难企业,激活老工业基地,武汉市曾进行过多种探索。在各地大办“工业园”的热潮中,区里也准备在城郊接合部征地2000亩新建标准厂房。然而经过核算,每亩成本超过78万元,还要占用大片良田,且征地、建设周期很长,建成后中小企业又很难承受其入驻租金。
一方面老工业基地有大量资产闲置,另一方面投入巨资新建工业园可能血本无归。经过认真调研,武汉市国土资源局大胆提出:把兴办都市工业园与改造老工业基地相结合,利用土地收储制度,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充分利用原有土地、厂房、设备等闲置资源,培育特色经济与优势产业,推动工业产业升级。
这一思路很快获得市政府认可,规划总面积5平方公里的汉正街都市工业园成为实验区。武汉市运用土地储备资金参与国企改制,通过对改制企业的土地进行整片收购储备,将储备资金转化为企业改造投入,解决职工分流和企业债务;然后按照园区发展规划,由土地储备中心对现有的厂房、道路、水电设施及环境进行整理;再以低租金吸引高科技中小民营企业入驻发展,使都市工业园成为中小企业的孵化器和国企下岗职工再就业的基地或创业平台。汉正街都市工业园首期启动片内有11家特困国企,账面净资产为负2.57亿元,银行债务高达4.08亿元,企业改制进入僵局。在市土地储备中心拿出2.6亿元收购企业土地后,企业得以顺利改制,职工得到安置,园区在六个月内完成旧厂房整修,对外招商当年见效。2003年底,园区内机电企业税收仅900万元;2004年改制并引入新企业后,一下跃升至2300万元。
截至今年8月,武汉市土地储备中心累计投入储备整理资金4亿元,帮助13家企业顺利完成改制,1.8万名职工实现了身份转变;储备土地702.75亩;改造和整修厂房15.7万平方米,恢复水电配套设施7座,引进民营企业42家。2004年,工业园就实现工业总产值20.2亿元,完成财政收入1.5亿元。在试点成功的基础上,2005年武汉市在整个中心城区推广了这一模式,陆续启动了堤角、洲头、白沙洲3个都市工业园。4个都市工业园规划总面积11.7平方公里,总体开发建设周期为3年。目前,武汉市土地储备中心已投入资金5.48亿元,共收购储备土地1055亩。
武汉市又在探索以公司化形式加快都市工业园的建设。2005年7月,组建了以土地储备中心为主体的武汉市都市产业投资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这家公司主要受市土地储备中心委托,对属于都市产业发展范围内的储备土地进行收购和开发整理以及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对都市工业园储备土地实施经营和管理。通过租赁经营、运作管理等方式,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实现都市产业的良性循环和滚动发展。
版权声明:本文由武汉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