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光谷科创大走廊规划里的秘密
2月22日,湖北省政府发出了一份重要的通知:
全文很长,我知道你们可能不一定能一字一句看完,我帮你们看了,看的非常细致,每个标点符号我都看了,现在我有资格把重点提炼出来,说给你们听,信息量很大,内涵很丰富,我当然是一贯的一家之言,你们千万别当真。
如果怕浪费时间,就看我标颜色的地方就行了。
文件是发给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的,这是显然是要正式开始执行的文件,我把提炼的重点和大家捋一捋。
01,光谷科创大走廊主要就是光谷东,我再说具体一点,重点核心核心承载区就是光谷东的科学岛。
原文:作为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建设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以武汉市东湖高新区为核心承载区,联动武汉市武昌区、洪山区、江夏区,辐射带动鄂州市、黄石市、黄冈市、咸宁市(以下简称“武鄂黄黄咸”)。
目的是什么?创建国家科技创新中心、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不足是什么?高端创新资源相对较少,集聚效应不够,太分散,没有协同。
会怎么做?新建更多高端研究机构,集聚到光谷科学岛,继续向东发展,协同鄂州黄石,共同发展。(你要问为什么没有黄冈,和咸宁?,凯叔是成年人,还是分得清什么是现实,什么是幻想的)
原文:国家创新战略多重叠加。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是湖北省重大国家战略承载区,是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重要战略节点,是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重要增长极。武汉是国家中心城市、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创新型试点城市、交通枢纽城市、知识产权强市创建市,正在加快创建国家科技创新中心、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有武汉东湖高新区、黄石大冶湖高新区、黄冈高新区、咸宁高新区等4家国家高新区,葛店经开区、黄石经开区2家国家级经开区。
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建设具备较好基础,但与先进地区相比,与建设国家科技创新中心、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要求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一是高端创新资源相对较少。已建和在建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仅有3个,与北京、上海、合肥差距明显。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高层次创新人才、高端科技金融机构等资源与北上广深等发达地区存在很大差距。二是创新集聚效应有待提升。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内重大创新平台分布较为分散,高校院所、企业等创新主体协同创新机制亟待创新,尚未形成高效的创新攻坚合力。三是区域协调发展机制有待健全。“武鄂黄黄咸”同城化发展有待深入推进,政策协同、要素流动、资源共享等机制仍需进一步探索。
这段原文,就是阐述了我说的弥补不足要怎么做,不瞒您说,我看到上一段原文后就想着怎么做,结果一看文件下面和我不谋而合,真是英雄所见略同呀!
简单概括就是,区域聚焦到光谷东的科学岛上来,别再愚蠢的撒胡椒面了,就在光谷东为主,和其他区没什么关系;要素也要集聚,人才,资源,资金都投到光谷东科学岛来;把研发产业化,光谷东广阔的产业用地就是为了转化的,一路向东,协同鄂州,黄石形成产业带。
区域聚焦。坚持全球视野和国际标准,聚焦建设东湖科学城,提高集中度与显示度,统筹布局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打造科技创新极核和发展动力中心,引领带动区域高质量发展。
要素集聚。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聚力建设高水平实验室、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交叉前沿研究平台等硬件设施,在全球范围内引进顶尖科研人才、资本、技术等软件资源,推动创新资源高效配置。
两链融合。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面向区域产业发展方向,完善“源头创新-技术开发-成果转化-新兴产业”全链条创新体系,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兴产业,塑造区域产业竞争新优势。
协同发展。建立分级分类与梯度统筹机制,增强武汉创新引领功能,探索内涵式发展道路,破除传统行政区划壁垒和要素流动障碍,健全跨区域成果转化、创业孵化、产业协作等机制,辐射带动“鄂黄黄咸”高质量发展。
04 光谷东地区,教育资源将会不可想像,未来可能会出现新的顶级国际教育学校,可能会出现外国人才居住的高端社区。
原文:(一)建设高端创新人才队伍。
面向全球重点引进一批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外院士、首席科学家等科技领军人才。引进培养若干帅才型科学家,赋予其更大的技术路线决策权、经费支配权、资源调动权。支持高校院所与企业联合开展中青年科技人才团队培养,为其开展探索性、原创性研究提供良好条件。鼓励高校院所开设前沿交叉学科,加强跨学科人才培养。依托龙头企业引进一批能够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适应未来产业发展需要的高端产业人才。打造一支崇尚自主创新、熟悉行业规律、了解国际规则、精通现代管理的企业家队伍。支持龙头企业与高校共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加快培养一批素质优良、技能过硬的工匠型人才。
建立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依据相关法律及政策,创新职称评定方式,打破国籍、户籍、体制、学历、资历等限制,对取得重大创新成果、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市场认可度高的科技创新人才可直接认定职称,赋予重点企业职称评审自主权。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探索股权、期权和分红激励机制,针对不同类型人才可根据实际情况实行年薪制、协议工资制、项目工资等灵活多样的分配形式,建立当期和长期相结合的支付方式,建立人才薪酬待遇与其履职年限、长期贡献相匹配的机制。
畅通国际人才引进工作通道,开展外国高层次人才服务“一***通”试点,争取开展海外技术移民制度试点,试点外籍人才兼职创新创业政策,完善外国人才由工作居留向永久居留转换机制。推进人才跨区域流动机制改革,打破户籍、学历、人事关系等制约,推进职业资格证书互认、职称评审证书互认。依据相关法律及政策,鼓励人才跨体制流动,支持高校院所科研人员离岗、兼职创办科技型企业,支持高校院所设立流动岗位吸引具有创新实践经验的企业家、科技人才兼职,在高校院所和企业双向实施“产业教授”项目。
推进重点领域项目、基地、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依托高水平实验室、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创新平台为高端人才提供良好科研条件。优化高端人才服务机制,协调解决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使用申请、重大项目申报、团队组建、职称评审、医疗保障、子女教育等问题。引进第三方专业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搭建高端人才服务平台。
05,建设用地指标将向光谷大幅倾斜,这意味着,光谷东周边广袤的土地可以有更多用来建设,无论是产业,商业,住宅用地,没有用地指标谈何发展。
原文:(三)加强土地空间保障与高效利用。
强化与各级国土空间规划衔接,通过全省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进行统一管理。按照“统一规划、分布实施、重点优先”思路,优化建设用地时序、规模与布局。创新土地要素供给,加强土地集约化利用和精细化管理,探索增存并举的土地利用机制,优先保障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探索弹性年期出让、先租后让、租让结合、长期租赁等差别化产业项目用地供地模式。探索新型产业用地模式,推行支持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的用地政策,探索增加混合产业用地供给。提升土地利用效率,依据不同产业类别细化产业用地开发强度管控,综合评价开发阶段、开发强度及前期产出水平等因素后确定后续土地供应规模。
06,未来光谷的飞地分园可能出现在鄂州,黄冈,黄石,不要担心资源被分流,合作办园对于光谷是利远大于弊,很多不符合进光谷的产业可以进飞地园区,光谷依然有收益。
优化重点产业发展与布局,推动产业深度对接、协同合作与集群发展。加快黄冈科技园、咸宁产业园建设,推进共建园区、飞地园区、一区多园、园外园等合作,建立高效合作开发管理模式和利益分配机制。开展联合招商,建立重大项目共商共建机制,统筹推进重大项目及其配套项目引进落地。有序推进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内产业转移,完善信息对接、权益分享和税收分成等机制,加大对重大产业转移项目的政策支持力度。建设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产业大脑,运用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人才链融合发展。
07,自贸区将扩展到鄂州机场产业区
建立支持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建设发展的政策体系,集成五市创新政策,加强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国(湖北)自由贸易试验区创新政策复制推广,确保各项政策同向发力,形成叠加效应。深化政府部门和科研单位项目资金管理制度改革,支持科研资金跨区域使用。深化自贸区改革创新,推进贸易便利化改革,积极争取将鄂州花湖机场片区纳入湖北自贸区。建立政策动态调整机制,加强先行先试,着力破除阻碍创新驱动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
08,光谷东地铁规划将迎来历史机遇,连通鄂州,黄石,大冶的S1,将有机会在下一轮建设,当然也包括连通S1的13号地铁线号线也将有很大机会。
围绕武汉站、武汉东站、黄石北站等铁路站点,武汉港、鄂州港、黄石港等港口,武汉天河机场、鄂州花湖机场等航空枢纽,构建铁、水、公、空多式联运通道,打造便捷高效的综合交通体系。加快构建畅通的内部交通网络,完善城际铁路建设,推进武阳高速、鄂州机场高速、鄂黄第二过江通道等高速公路建设,推进武汉地铁轨道交通线路向鄂州、黄石等地延伸,推进路网与武汉天河机场、鄂州花湖机场衔接互通,加快推进光谷长江大桥、双柳长江大桥建设。
09, 整个光谷东教育资源将会高配
还记得我之前发的东湖高新招聘名师的文件吗?未来光谷东可能除了新增加高端国际学校,还会引入名校合作办学,不然我们吸引的高端研究人才的子女去哪里上学呢?必须给他们蕞好的教育资源!这是武汉的使命,这是湖北的使命.
优化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内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有序布局幼儿园、中小学等国际化教育机构,鼓励学校跨区域交流合作,促进教育均衡化发展。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支持优质医疗机构采取合作办院、设立分院等形式扩大覆盖范围,有序引进国际医疗资源。高标准规划建设科技馆、图书馆、美术馆、音乐厅、剧场剧院、体育馆等文体设施,合理布局商务商贸、休闲娱乐等设施。
10, 在光谷东,我们将有机会见证武汉从未见过的住宅产品:国际化,智能化的新一代住宅。
当我联想到小米的做智能家居的新事业部也疑似落户到了光谷东,不由得浮想联翩。反正不管怎么样,我们武汉人民需要给这些科学家创造优质的居住空间,更先进更智能有什么不可以?
高标准规划建设一批国际化、高端化未来社区,推进科研、商务、居住、生活等多功能耦合和空间融合,打造充满归属感、舒适感、科技感的生活环境。建设人才公寓、院士楼等高层次人才居住设施,按国际标准配置社区邻里中心,布局联合办公空间、创业咖啡等社交化创新交流空间,营造无处不在的学习交流机会和氛围。加强人工智能、VR/AR等数字技术应用,打造科技展厅、科学秀场等新型创新空间,布局无人餐厅、无人超市等无人场景,提升社区治理精细化、智能化水平。
11,从现在起,统一思想,提高站位
把建设光谷科创大走廊作为重心,责任到人,资金管够,严格监督,谁再反对建设光谷东,就滚!(当然这句是凯叔解读的内心OS,不小心冒出来,被你们看到了)
不要再担心光谷东的建设,这是武汉难得一见的历史机遇,武汉经济重心一路向东,已经势不可当,光谷将成为武汉经济的蕞强发动机,没有之一。
原文:统一认识,提高站位,把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作为全省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抓手,加强组织协调、资金投入、监测评估、氛围营造,全面推进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建立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建设工作议事协调机制,明确相关市政府、省直有关部门的职责和任务,加强发展战略、重大事项等整体统筹和部署。组建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建设推进专班,落实责任分工,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加大财政资金投入,支持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前沿科技创新与产业化、重大产业项目建设等。鼓励企业、社会组织等以建立基金、联合资助、公益捐赠等方式参与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建设。
建立以创新驱动为核心的评价体系。加强对绩效目标与实施效果进行动态监测和跟踪评估。各市要强化主体责任,将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建设纳入重点工作,强化措施,抓好落实。
蕞后,我实在不知道该和我的老读者们说什么了,我只能感慨,你们是上辈子拯救了天使吗?让你们有机会看到了我的文章?
希望你们发财不忘码字人,凯叔永远爱你们!
版权声明:本文由武汉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