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构筑千亿级“航天生态圈”:天上建天基物联网天基互联网地上有高端装备新材料
嘉宾参观卫星智能生产线。长江日报记者胡冬冬 摄
长江日报讯行云天基物联网项目测运控中心投入运营;国内首个商业火箭产业园投产;我国首条小卫星智能生产线投入使用,卫星产业园建成……从2017年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启动建设,短短4年时间,武汉航天产业发展按下“快进键”,释放出巨大潜能。
首条小卫星智能生产线日,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卫星产业园,“筑梦中国星谷,扬帆航天时代”主题活动拉开帷幕。当天,我国首条小卫星智能生产线首颗卫星下线。
“建设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是武汉掘金太空经济迈出实质性的一步。”华夏幸福基业股份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说,“商业航天也将是未来航天发展的主流模式。武汉有着完善的工业、科教、科研、人才体系,发展商业航天有其独特优势,也激活了武汉高质量发展的又一引擎,进一步发挥其城市魅力,完善城市全功能形态。”
2018年底,湖北省公布“一芯两带三区”省级发展战略,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成为“一芯驱动”战略中的重点项目。2019年初公布的《关于推进全省十大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航空航天产业为湖北省十大重点产业之一,湖北省将依托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发展运载火箭、卫星、发射的产品、服务和应用等产业,轻型航空器核心产品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布局商业航天、高端装备、新材料三大产业集群。
目前,商业航天产业集群初步成型:航天科工火箭技术有限公司快舟火箭总装总调中心,2020年投产,具备20发“汉产”火箭的年产能力。航天科工空间工程发展有限公司空间工程项目,2021年投产,具备240颗微小卫星的生产和组网能力。航天科工武汉磁电有限责任公司电磁防护材料项目,今年有望投产,为航天、航空、船舶和电子等装备提供全面的电磁防护解决方案。
航天行云展示中心展示的行云二号卫星模型及介绍。长江日报记者胡冬冬 摄
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落地了航天科工集团的“虹云工程”和“行云工程”两大通信卫星星座项目。
火箭产业园展示中心展示的亚轨道飞行器具体飞行步骤。长江日报记者胡冬冬 摄
“要发挥湖北在空天信息与遥感领域的技术优势,打造火箭、卫星、载荷、信息处理与应用完整产业链。”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宇航科学与技术研究院院长龚健雅说,武汉大学具备研发卫星和载荷的条件和能力,已设计研发珞珈系列遥感卫星。今年2月,湖北珞珈实验室揭牌成立,该实验室聚焦空天科技领域,由武汉大学牵头,联合中科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航天科工、高德红外等科研院校和企业组建,开展遥感实时监视卫星重点科研攻关。
“武汉商业航天产业有着巨大发展空间。”华中科技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博士生导师吴杰说,目前,武汉乃至华中地区的航空航天研究方兴未艾,尤其是产、学、研中的“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都设置了航空航天类的专业,这些都将有力促进武汉商业航天产业发展。反过来,武汉商业航天产业的发展也会推动高校航空航天科研和人才培养,蕞终会形成集“产学研”一体化的武汉航天之城。
火箭产业园展示中心展示的小行星探测器运行规律。长江日报记者胡冬冬 摄
◎园区设有卫星载荷制造中心、航天器智能制造中心、微小航天器制造中心、空间应用制造中心等
“星谷”崛起 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大事记②
(长江日报记者谭德磊 陈俞 李亦中 通讯员程书雄 刘慧)
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星箭齐飞:首颗“武汉造”卫星下线,“新洲号”火箭近期择机发射
沪渝蓉高速铁路武宜段荆门西站施工正酣
孝感首衡城11月28日启动运营
第五届湖北网上群众工作系列评选结果揭晓
丹江口一违规儿童乐园被要求限期拆除
武汉市荷沙路将被改造,预计工期2年
二官寨村让村民当“主角”缔造和美乡村
探索共同缔造五化模式 联投打造标杆
Copyright © 2001-2023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版权声明:本文由武汉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