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寿经开区科技创新园开园——筑巢引雁打造全市科技创新的重要战略支点
6月21日,在区委十三届九次全会落幕当天,长寿经开区创新慧谷片区内,在全国多所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及众多创新平台、创新主体的见证下,长寿经开区科技创新园(简称“科技创新园”)正式开园,标志着近37万方的科创孵化苗圃和加速基地建成投用,构建起“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的全链条孵化体系,整体提升了科技企业孵化成效。
这是我区围绕“两地两区”目标,打造国家级新材料和先进制造业特色产业创新园区的重大举措,更是我区在加快打造全市科技创新的重要战略支点路上迈出的重要一步。
在庆祝中国成立100周年之际,区委召开十三届九次全会,专题部署全区科技创新工作。结合我区独特的区位优势、雄厚的产业优势、显著的平台优势,全委会深刻领会和准确把握关于发展科技头部生产力、培养人才头部资源、增强创新头部动力的重要要求,提出了“加快打造全市科技创新的重要战略支点,建设创新型区县和区域创新高地”目标。
作为我区科技创新的主战场,长寿经开区将着力聚焦“三个变”(即变“要我创新”为“我要创新”,变“追赶创新”为“引领创新”,变“自我创新”为“协同创新”),找准参与西部(重庆)科学城、两江协同创新区、环高校创新生态圈建设的契合点、融入点和共振点,深化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努力在开放、合作、共享中实现科技创新协同发展。
科技创新园位于长寿经开区创新慧谷片区,占地面积为32.09亩,总建筑面积约90932.34平方米。建筑结构为装配式钢结构,4幢楼宇。综合楼为20层建筑,众创空间为7层建筑;两栋研发楼包括7层建筑新材料新能源研发楼A、12层建筑的生物医药研发楼B。科技创新园拥有双创综合展览馆、会议中心、科技工作者之家等一体化的创新环境。同时,根据企业发展实际和需求构建了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知识产权运营服务平台、检测共享平台、产品交易平台、工业互联网平台、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拎包入住的实验室等创新服务体系。
记者在科技创新园研发楼的武汉工程大学(重庆)研究院看到,各种各样的实验仪器应有尽有,完善的通风、废气处理设施、自动控制系统、专业的实验台柜一应俱全,众多科研人员正忙着实验。
据该院执行院长何家军介绍,武汉工程大学(重庆)研究院是集产学研融合、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检测服务、专业培训和咨询、科技企业孵化、应用技术研发与推广为一体的创新型研发机构,该院当前正大力推动武汉工程大学拥有的在国内外具有领先水平的相关科技成果在长寿落地转化。该院推广的SIC陶瓷膜水处理系统获得了2019年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该成果已在川维、望变电气完成生产线%的污水回用;该院研发的upss级超高纯电子化学品技术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已与飞华环保达成初步合作协议,投产后可使产品附加值提升约15倍。
据了解,自入驻科技创新园以来,武汉工程大学(重庆)研究院2021年共收集长寿经开区企业技术研发需求项目30余项,编制了《长寿经开区企业2021年技术难题集(一)》,并及时将企业需求与相关技术团队对接,顺利对接10个团队,已与望变电气、飞华环保、小康动力、重钢、川维、云天化新材料、经开区集团公司等企业建立了技术成果转化、技术研发和联合实验室等合作意向。
事实上,武汉工程大学(重庆)研究院推进技术成果转化、推动应用技术研发只是科技创新园依靠科技创新推动我区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截至目前,科技创新园已成功引进武汉工程大学(重庆)研究院、中孵高科(重庆)有限公司森空间·重庆创新中心、重庆(长寿)知识产权运营公共服务平台、长寿区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窗口平台等一批“双创服务”平台,可为辖区企业提供共建联合实验室、技术成果转化项目、新材料评估与测试、专利导航等创新服务。此外,科技创新园已集中签约总投资约3亿元的长江低碳产业技术研究院、可降解新材料工艺技术及装备研发中心、长寿绿色化工与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长寿中医药产业融合创新研究院等5个科技创新研发项目。一个个服务、研发平台和研究院所成功签约落户,正陆续吸引一大批创新人才集聚科技创新园。
据长寿经开区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长寿经开区将主动融入国家和全市科技创新战略部署。全面衔接国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和全市“十四五”规划,找准自身发展定位,突出创新思维和改革举措,加强科技与经济发展深度融合,推进“菩提慧谷”产城融合和综合创新,注入研发设计、金融服务、总部经济等高端业态,完善生活性服务配套,打造现代产业新城和花园新城。加快建设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依托科技创新园打造新材料和先进制造业研发机构集聚区,依靠科技创新针对现有先进结构材料产业进行提质增效,打造国家级先进结构材料产业集群。充分发挥长寿经开区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在现有科技企业集聚、优势产业凸显的基础上,集中打造一批科技创新服务平台,集中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加快发展新材料新能源、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加快打造国家级新材料和先进制造业特色产业创新园区。
平台简介:该平台是长寿经济技术开发区创新服务中心搭建的一站式科技创新服务窗口,目前集聚了5个线家服务机构,已入驻重庆恒成智道信息科技有限公司、重庆市中诚伟业工程咨询有限公司,建成了重庆市(长寿)知识产权运营服务平台、长寿区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窗口平台、长寿区大学生就业创业公共服务平台,签约30家服务机构。该平台主要由线上平台和线下服务大厅组成,形成了一体化的信息渠道和服务载体。重庆(长寿)知识产权运营公共服务平台、长寿经济技术开发区孵化基地统计信息化平台线上平台,长寿经开区创新创业综合服务云平台、长寿区工业互联网平台已正式上线。同时,整合了管委会和园区龙头企业线下资源,包括建设的离岸孵化基地、科技创新园、科技孵化加速器等特色载体,为创业者提供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的全链条孵化服务;帮助玻璃纤维新材料产业集群孵化器等四个“龙头企业+孵化”特色载体寻找合作伙伴,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知识产权科技创新专家智库等提供人才优质服务,集聚多方要素,打造一流的科创服务一流环境。
平台将集中面向社会提供如下专利、商标、著作权服务:体系认证服务,项目申报服务,信息咨询类服务,知识产权运营,系统、平台类开发服务,人才研究服务,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产业孵化服务等专业化科技创新服务。
平台简介:森空间是中孵高科(重庆)有限公司与长寿经开区管委会共同打造的面向长寿的产业化支撑载体——重庆创新中心(大健康、新材料、智能制造等产业)。中心立足从“企业孵化”走向“产业孵化”发展战略,将面向北京十大高精尖产业,重点定位于新材料与大健康产业的成果转化。通过“专业园区承载+产业资源拉动+金融资本推动”的两“+”模式,导入产业服务资源、整合新材料产业化资源,构建大健康产业链,形成对经开区创新创业项目的孵化服务能力。
森空间建成后将成为具备产业资源和产业组织能力的众创聚集区(帮助企业解决发展过程中的场地、技术、资金、生产、市场等需求),为入驻项目提供智能化孵化空间;调研梳理区域产业资源绘制产业要素地图;建立区域企业培育库,整合导入服务资源,根据企业需求实施精准孵化;根据区内产业资源组织域外企业与本地企业交流、学习、合作。
平台简介:武汉工程大学重庆研究院是武汉工程大学头部次在外地设立独立法人的研究院,也是长寿区举办的头部家大学研究院。该平台主要促进产学研融合,具体包括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检测平台建设、专业培训和咨询、科技企业孵化、应用技术研发等。业务范围包括围绕化工工艺优化、化工新材料产品开发及应用、化工过程高效膜分离、智能装备与智慧园区建设、化工企业建设与管理咨询、检验检测与生态修复等方向,开展学术交流、产学研合作、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创新创业孵化、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咨询、服务、评估、人才培养与培训等。主营业务涵盖聚焦高校成果转化孵化、化工新材料评估与测试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和运营、技术研发、开展人才培养与职业培训、技术咨询与服务、定期举办论坛和创新大赛。
平台简介:重庆长寿经开区中医药转化技术服务平台是在长寿经开区大力支持下建立的以中医药成果转化及产业化为目标的中医药创新转化技术服务平台。平台将以国际学术组织——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儿童医药健康产品产业分会为依托;以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国中医科学院、首都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为后盾;以重庆中药研究院及长寿区中医院为伙伴;以产、学、研、用、政、服、贸相结合为骨架;以现代中药新药研发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为核心;将中医临床与科研证明确有疗效的中医处方/医院制剂/科研成果研发转化为安全有效、质量可控、简便易行、顺应性好、并能带来巨大社会和经济效益的中药新药与大健康产品。
该平台拥有进行中药小试中试研究的全套设备,既能开展从中药材提取、浓缩、精制、干燥,到中药制剂(贴剂、膏霜剂、洗剂、颗粒剂、片剂、胶囊剂等)、工艺、成分检测、质量控制、稳定性研究等系列工作,又能进行从药品到保健食品、化妆品及消毒用品等不同形式大健康产品的研发,还能整合行业资源进行中医药产品和科研成果的全链条衔接与转化。不仅为科研成果落地创造了条件,更为中医药科研资源的聚集创造了空间。
平台主要开展中药原料药的精制工艺及产业标准化研究;道地川药材精制原料的小试与中试试验研究;医疗机构内部制剂(中药院内制剂)的研究与开发;中药新药的研究与开发;中医药大健康产品(化妆品、消毒用品、生活用品)的研发;京、渝两地中医药转化平台联动及科技成果转化与资源对接服务6大服务内容。
版权声明:本文由武汉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