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武汉系列之301:从卢汉铁路江岸机厂到江岸车辆厂
【编者按】在中国的历史上,只有上海和武汉两个城市曾经在城市名字前面冠以“大”字,“大武汉”以及“大汉口”曾经声名远播。武汉之所以赢得“大武汉”之美誉,是因为武汉市曾经举足轻重的工业。工业遗产对武汉市来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工业是武汉市的代表作,工业成就了“大武汉”的金字招牌。
然而,随着城市改造的快速推进,一处处设计经典的工业建筑被拆除,一座座具有保护价值的工厂厂房被夷平,取而代之的几乎是清一色的高档楼盘。武汉市的大工业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大武汉”的名号叫不响了,甚至有些名不副实。地产经济正在左右这座城市的发展,历史正在离我们远去,文化正在离我们远去,记忆正在离我们远去。若干年后,我们的子孙后代还能记得“大武汉”曾经如此辉煌的历史吗?若干年后,我们的子孙后代到哪里去找寻历史上的“大武汉”的踪迹?
江岸车辆厂位于武汉市江岸区解放大道二七路附近,前身是卢汉铁路江岸机厂,负责卢汉铁路(后称京汉铁路)机车车辆修理工作,是洋务运动在汉口地区开办的头部座近代工业企业,是近代历史上历史蕞悠久的车辆厂,著名的二七大罢工的头部声汽笛在此拉响。
据《当代湖北工业·企业卷》(经济日报出版社1988年9月第1版)和《江岸区志》(武汉出版社2009年10月第1版)记载,19世纪末,清政府决定向比利时借款修建卢沟桥至汉口的铁路,即卢汉铁路。1901年,比利时决定在汉口建一座机车工厂,供修理机车车辆之用,组建了卢汉铁路江岸机厂,设备均由法国购进,工厂由法国人负责修建。当时厂地面积很小,职工人数不足300人,只能做简单的机车车辆修理。1908年,清廷向法、英两国贷款,归还了比利时借款,工厂遂由法国人经营管理。
1914年,江岸机厂改称江岸修理厂,工厂总面积1.1万平方米。1930年,职工增至900多人。
1949年武汉解放后,江岸车辆厂由武汉军事管制委员会铁道处接管,后来划归郑州铁路管理局机务处直接领导,并更名为铁道部江岸铁路工厂。当时全厂有职工950多人。
1950年底,徐州铁路工厂迁至汉口,与江岸铁路工厂合并,更名为江岸机车车辆工厂。
1951年7月,经铁道部批准,该厂正式成为独立的经济核算单位。至1952年底,该厂职工人数增加了将近一倍,生产用房屋建筑面积达15.9万平方米。
1955年,该厂由修理机车、客车、货车改为修理机车和货车;1957年又改为只修理货车。1958年至1965年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工厂产品由单一的货车修理发展为修造并举,1960年设计制造了S10型四轴守车。1961年按照铁道部的指示,贯彻“先修后造,以修为主,质量头部”的方针,实现了由造转修的大转变。
1970年完成了铸钢车间和货车抛丸除锈室,自制了大型设备1650吨水压机,全年完成货车修理5000辆。
截至1985年末,企业占地面积47.55万平方米,其中房屋建筑面积29.95万平方米;拥有固定资产原值5978.9万元,净值3904.3万元;主要工业设备原值2356.6万元;有职工6340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421人。该厂主要产品包括:厂修标准轨距货车、电瓶叉车修造和机械设备大修。1985年完成工业总产值3344.5万元,净产值1655.8万元。
1988年,该厂销售总收入6554万元。
据《武汉工业遗产》(张笃勤等编著,武汉出版社2017年12月第1版)介绍,2007年,江岸车辆厂与5家铁路车辆厂合并,组建南车集团长江车辆有限公司,整体搬迁至武汉市江夏区。江岸车辆厂从此走完了一百多年的风雨历程。
2014年3月,作者启动“大武汉”摄影项目后,赶来拍摄江岸车辆厂旧址,当时江岸车辆厂大门及大部门厂房已经拆除,仅剩一个车间,应该是铸造车间(如下图)。
2016年,作者又来拍摄过两次拆迁现场。
如今,江岸车辆厂地块正在进行开发建设。
江岸车辆厂已成历史,位于解放大道为群社区的江岸车辆厂宿舍尚存,将另贴发布。敬请关注!
周国献“大武汉系列1—200”分类汇总索引及相关链接
周国献“大武汉系列201—300”分类汇总索引及相关链接
武汉市的工业遗产保护状况是中国诸多工业城市的一个缩影——工业遗产让位于城市开发,工业遗产保护普遍缺失。正如以色列摄影家纳达瓦·坎德(NadavKander)在接受关于他的长江摄影专题的专访时所说:“在经历一段拍摄后,我逐渐感受到这个国家所面临的矛盾和困惑,当它以惊人的速度飞跃时,也在不断毁坏着自己的根基。”城市急切地想要发展,却忽视了历史传承,忽视了城市的个性,迷失了自我。
在城市急速发展的关口,为一个城市的工业遗产留存影像记录迫在眉睫。我从2008年开始关注并拍摄武汉工业遗产保护题材,2014年定下摄影专题的题目《大武汉》,并开始有计划地重点拍摄武汉工业遗产,共拍摄了涵盖清末、民初和解放初期的三百多处武汉市老工业旧址。
项目初期,以宽幅接片方式拍摄老工业旧址废墟为主,通过比较一致的摄影语言去呈现这些城市发展中的疤痕和印记,强化“大武汉”的悲壮感;后来扩展到事无巨细对武汉市和湖北省各地市现有工业遗产的抢救性记录。
回望过去,让我们看清来时的路。我无力阻挡城市改造的步伐,但我至少可以用我的镜头记录下这一切,为日后巡回失去的城市影像和情感记忆提供参照。
1.本头条号“黑镜头”发布的图片,除非特别注明,均为周国献原创作品,转载请勿声明原创,并请注明出处及保留作者姓名,否则视为侵权。
2.“大武汉系列”中偶尔会在各种志书等资料中翻拍部分老照片,因原刊载老照片的书籍大多没有注明照片作者,在头条文章里只能注明图片来源是哪一本书籍,无法为原作者署名,敬请谅解!若有异议,请随时通过留言等途径告知,以便及时改正。
1.安装今日头条App(已安装的请忽略);
2.打开今日头条App,或者通过分享的“黑镜头”头条文章进入今日头条App。
然后,通过如下两种方法关注“黑镜头”头条号:
(1)方法一:在“黑镜头”头条文章开头,点击右上角的“关注”按钮(如下图):
(2)方法二:在今日头条首页搜索栏键入“黑镜头”,点搜索按钮,再点菜单栏中的“用户”选项,找到“黑镜头”头条号用户(存在昵称同名情况),认准如下“黑镜头”LOGO及大“V”标识,再点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由武汉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