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把脉文化产业园区创新发展武昌文旅体融合发展引全国关注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吴汉 通讯员 甘甜 实习生 贾仕珊 陈果
8月7日,文化产业园区创新发展(武昌)高峰论坛在昙华林翟雅阁举行,来自文化产业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围绕工业遗产活化利用、文化产业园区景气指数、文化产业与人工智能、文化产业园区示范性建构、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建设、文化产业园区与城市功能融合、武昌文化产业发展的经验示范等方面,对新时代文化产业园区创新发展进行了深入的研讨交流。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湖北省文化产业学会副会长舒伯阳指出,武昌区经历了从文化产业“园”向文化“城”的升级迭代:文化空间从产业园区向全域扩散,文化认同从生产过程转向生活方式、从百年传承向千禧渗透,文化价值从地域符号向全价值链延伸。
他认为,武昌区通过“长江+武昌”“文脉+水脉”“文创+设计”“政企+平台”“功能+要素”的“5+”战略,推进文化、旅游、商业、创意、科技融合发展,下一步,要以文化IP将武昌城打造成为“主客共享、有情有义,有趣之城”,借助具体项目促进长江文明资源的符号化、数字化、产业化,推动武昌作为武汉的文心、武汉成为长江经济带的重要战略支点。
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副教授、湖北省文化产业学会秘书长钟晟详细介绍文化产业与中心城区融合发展的武昌经验与实践,指出作为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中心城区,武昌区通过文化产业园区与中心城区功能融合发展,积极打造“人文武昌”“科创武昌”“设计武昌”“消费武昌”“市井武昌”,规划形成“一城三带一谷”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空间格局,其中,“一城”即武昌古城,“三带”即武昌滨江文化景观带、楚河汉街文化旅游带、东湖西岸文化传媒带,“一谷”即中科·武大智谷,以及一级园区、二级园区和文化企业协同发展的“雁阵模式”,为我国文化产业园区创新发展提供重要示范。
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魏鹏举教授提出,建立全国统一的文化产业园区统计体系、从地租运营向孵化等综合运营拓展、发展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兼顾公共文化服务乃至旅游服务功能是“十四五”时期文化产业园区规范发展的关键。
中国人民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执行院长曾繁文教授指出,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具有重要的示范引领作用,能够实现城市新旧动能转换、引领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推动文化与科技融合创新。文化产业园区要着力优化服务环境、提升创新发展水平、增强发展动能。
南京艺术学院副院长李向民教授认为,工业遗产与现代文明相融相生,通过活化为文化新场景,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活力和动力,利用工商业遗产开发文化园区已成风潮。对工业遗产的活化利用要挖掘和传播其原生价值,发展适配的产业业态,处理好保护和利用的关系,注重遗产完整性和叙事性,工业遗产要渗入城市机理,文化园区要贴近真实生活。
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黄永林教授认为,人工智能为推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动力。人工智能将推动数字文化产业向数字化、交互化、沉浸化的方向发展,表现出平台多元性、场景生动性、体验丰富性的产业特征,开启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时代。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教授贾旭东认为,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是拓展文旅消费空间、激发文旅消费潜力的重要方式。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是以地域特色文化为核心,依托一定的夜间景观环境,通过夜间场景设计与打造,形成的融合特色文化、本土生活和商业业态,辐射带动力强的产业集群空间。建设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的关键是文化景观与多元业态的共生、文旅体验与多元消费的共融、传统文化与现代创意的共荣。
通过本次论坛总结武昌长江文创园发展实践经验,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进入“十四五”以来,我国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态势已发生重要变化。头部,文化产业园区从资源依赖向文化空间生产转向,资源形态、空间形态要与产业形态相适配,构成了文化产业园区和城区融合发展的内生动力。第二,文化产业园区从地产经济、地租模式向园区运营、产业孵化、参与共生的全产业链生态模型建构转向,要通过管理创新,完善文化产业园区的服务体系。第三,守正与创新相统一,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双效统一”,着眼于促进区域发展的综合价值,显示出从文化产业园区到文化创意城区的转变。第四,数字技术特别是人工智能的深度渗透,将引发文化产业业态的革命性变革,日益成为文化产业园区创新示范的发展方向。第五,文化产业园区要从资源和资本驱动的初级阶段向技术运营管理和制度集成创新驱动转变,营造有利于文化创新的整体生态环境是其核心竞争力。
本次论坛的顺利召开,为推进武昌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创建贡献学术力量,为助推武昌文化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提供智慧指引。
今年3月,《武汉市文化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下称《规划》)印发,《规划》指出,到2025年,形成产业实力突出、行业特色鲜明、空间布局合理、创新动能强劲、要素集聚充沛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地位进一步提升,在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中的作用进一步增强;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和跨界融合,加快建设中国数字创意之都,助力打造新时代英雄城市。
《规划》明确,武汉将以重要城市文化空间和重点文化产业项目为节点,依托各区优势、紧盯发展大势,规划形成文化产业发展“一核、一轴、两带”总体布局。
“一核”是指集中打造“长江文明之心”,以长江、汉江交汇的南岸嘴为原点,以武昌古城、汉口历史文化风貌街区和汉阳月湖、龟北、归元等片区为主体,建设武汉历史人文展示区。在武昌片区,重点推进武昌古城片区核心区蛇山北坡、斗级营片、农讲所片、东西城壕片、昙华林片改造,集中展示楚文化、辛亥首义文化、学府文化等,打造滨江生态景观旅游带、楚河汉街文旅带、国家级夜间消费带等功能区域,通过文化业态丰富与创新,带动城市保护与更新有机衔接。
《规划》指出,“十四五”期间,武汉文化产业的支柱性产业地位将得到进一步巩固,到2025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8%左右;培育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达到1500家;新增市级文化产业园区10个,聚集文化企业3000家,到2025年,接待入境旅游人数达到360万人次。进一步放大设计之都等文化品牌效应,精心培育一批品牌文化企业、文化产品与节展赛事。
松滋各部门加紧办理 千余户契税退税已拨付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版权声明:本文由武汉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