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武汉产业信息 > 正文内容

全力打造光谷科创大走廊东部传动轴

admin7个月前 (09-27)武汉产业信息15

  今年,黄石科技城高质量开园,截至目前,已签约入驻项目40个,总投资额92亿元。去年6月,黄石(武汉)离岸科创园顺利开园后,已入驻机构、企业73家。今年10月31日,黄石市2022年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推进情况新闻发布会透露,黄石出台《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以下简称《方案》),将全力打造光谷科创大走廊东部传动轴、武汉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和湖北东湖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分中心。

  《方案》显示,黄石列出12项指标清单和57个重点项目清单。

  新增市级以上“双创”平台10家以上

  《方案》指出,要紧扣建成武汉国家“两个中心”分中心的目标,主动对接东湖科学城创新资源,加快打造创新驱动新引擎。

  共建重大创新载体。高质量打造黄石科技城,推动黄石市高新投与武汉高科集团共建科技城三期项目,构建全链条科技服务体系。推动各县(市、区)、产业园区合作共建黄石(武汉)离岸科创园,探索在汉异地孵化模式,积极创建省级飞地科创园和创业孵化平台。加快大冶湖高新区自主创新示范园、临空区光谷东科创中心、海口湖新区研发中心等创新载体建设。主动对接武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湖北实验室和交叉前沿研究平台,推动在黄高校与光谷实验室、洪山实验室等武汉高水平实验室开展合作。

  共建新型研发机构。支持开发区·铁山区联合武汉大学创建湖北省先进电子元器件综合技术创新平台。与高水平大学和研究机构合作,在电子信息、换热器、新能源材料等领域新建市级产业技术研究院3个,力争通过省级产业技术研究院备案2个,推动大冶湖高新区与华中科技大学共建产业学院,支持华新集团与湖北理工学院共建新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依托产业链龙头企业和高校院所,在特殊钢、PCB、智能物流输送装备、资源循环利用等产业领域组建3个产业技术创新联合体。

  共建创新服务平台。新增各类市级以上“双创”平台10家以上,力争省级以上各类双创平台达26家。参与组建大走廊大学科技园联盟,支持湖北师范大学科技园、湖北理工学院大学科技园创建省级大学科技园,推动湖北工程职业学院建设大学科技园,引导武汉大学科技园、华中科技大学科技园在黄石建设分园,力争新增省级大学科技园2家。建强国家特殊钢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推进PCB、现代中药、铝型材等重点产业领域的产品检验检测中心建设。

  主动配套武汉“光芯屏端网”产业,以开发区·铁山区与黄石大冶湖高新区为重点,打造国家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积极承接武汉先进制造业转移,建立电子信息、生命健康、智能装备等区域产业联盟,推动产业链、产品与武汉紧密对接。加快打造高端工模具、医药化工、资源循环利用、智能输送装备、汽车及零部件等特色产业基地,新增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2个以上。推进产业园合作共建,加快推进光谷(黄石)光电子信息产业园建设,推动各县(市、区)共建黄石科技城、黄石(武汉)离岸科创园、电子信息产业园等飞地科创园区,参与组建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高新区联盟,统筹推进重大项目及其配套项目引进落地。

  深度对接鄂州花湖机场,加快黄石临空经济区建设,启动光谷东科创中心一期项目建设。加快临空经济区招商引智,每年引进20家以上科技型企业,吸引一批武汉优质科技、产业项目、高端人才落户。推动与鄂州、黄冈临空经济区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公共服务一体化,联合打造临空经济带。

  强化关键共性技术攻关。系统梳理重点产业链在关键技术、关键基础材料、核心零部件、工艺装备等方面的“卡脖子”环节,建立技术攻关“揭榜挂帅”机制,组织实施“一揽子”攻关专项。支持华新集团等龙头企业、高校院所联合承担省级以上科技重大专项,开展重大技术攻关。推动企业与省内外高校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鼓励高校院所以订单式、项目制等方式参与企业技术攻关。

  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建强用好湖北技术交易大市场(黄石)等服务平台,加快建设科技成果转化中试研究基地和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园。定期组织举办“院士专家黄石行”“高校博士专家黄石行”“校企对接”“院(所)企对接”等专项对接推广活动,积极承办“联百校、转千果”“科惠行动·光谷科创大走廊”等省科技成果转化系列活动,推动科技成果在大走廊内流动、共享和应用。培养一批专业化技术经理人,建立覆盖全市重大科技成果转化跟踪服务机制。

  推进100家高新技术企业做大做强

  培育壮大科技型中小企业群体,力争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数量达到1200家,力争培育省级以上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0家以上。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后备库,力争每年净增100家以上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700家以上。推进100家高新技术企业做大做强,精准支持100家高新技术企业扩规提能,定期发布全市年度20强高新技术企业名单,力争10家以上企业入选“湖北省高新技术企业百强榜单”。

  实施“科技领军企业培育计划”,支持鼓励东贝压缩机、三丰智能、上达电子等龙头企业开展行业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参与并购拥有核心技术和重大发明专利的科技型企业。支持融通高科、振华化学、劲牌等企业主导或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制定,带动中小企业对标贯标。组织华新水泥、大冶特钢、大冶有色、新兴管业等龙头企业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研究应用绿色技术及装备,开展减排、固碳、能源替代示范。

  探索建立“领军人才+创新团队+科技项目+产业基金”聚才模式,引育海内外高层次科技领军人才60名以上,新增市级和省级“双创”战略团队40个以上。实施“高层次人才校企共享计划”“才聚荆楚·智汇黄石”工程,围绕重点产业链引育高素质青年科技人才500名以上。引导校企共建一批现代产业学院和特色产业学院,面向产业需求集中培养高水平工程师200名以上。每年选派100名以上高校科研骨干教师到企业担任“科技副总”“人力资源副总”“金融副总”“法务副总”和“科技特派员”。参与建立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高端人才库,加强区域高端人才信息共享,通过“双聘”、项目合作、技术攻关等方式柔性引进武汉高端人才。

  加强科技金融服务,每年服务科技型中小企业800家以上,三年累计授信规模不低于10亿元。组建光谷科创大走廊黄石产业基金,与光谷建立重大项目联合投资机制,吸纳重大产业项目在黄石功能区落地。加大拟上市挂牌企业培育力度,推动2家以上科技型企业上市。

  联合建立大走廊科技资源开放共享目录和数据库,搭建大型科研仪器设备资源开放共享服务平台。进一步完善湖北技术交易大市场黄石分市场服务功能,搭建科技成果转化交易线上服务平台,加速成果转移转化、技术交易、科技条件平台、科技金融、数据共享等资源要素在黄石对接共享、集中示范。

  2024年初步建成光谷科创大走廊副中心

  《方案》指出,到2024年,黄石功能区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高端创新要素加速集聚,高能级创新平台量质提升,科技创新支撑引领能力明显增强,科技企业加速成长,产业集群竞争力不断增强,创新创业生态活力迸发,初步建成光谷科创大走廊副中心、武汉国家“两个中心”分中心。

  《方案》制定了三年行动目标表,列出了12项指标清单,还列出了57个重点项目清单。

  “我们将聚焦打造区域科技创新高地,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创新平台能级、增强主体创新能力、集聚创新创业人才、优化科技创新生态,高质量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为黄石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黄石市科技局局长刘红霞在接受长江日报记者采访时说。

  今年,黄石科技城高质量开园,截至目前,已签约入驻项目40个,总投资额92亿元。去年6月,黄石(武汉)离岸科创园顺利开园后,已入驻机构、企业73家。今年10月31日,黄石市2022年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推进情况新闻发布会透露,黄石出台《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以下简称《方案》),将全力打造光谷科创大走廊东部传动轴、武汉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和湖北东湖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分中心。

  《方案》显示,黄石列出12项指标清单和57个重点项目清单。

  新增市级以上“双创”平台10家以上

  《方案》指出,要紧扣建成武汉国家“两个中心”分中心的目标,主动对接东湖科学城创新资源,加快打造创新驱动新引擎。

  共建重大创新载体。高质量打造黄石科技城,推动黄石市高新投与武汉高科集团共建科技城三期项目,构建全链条科技服务体系。推动各县(市、区)、产业园区合作共建黄石(武汉)离岸科创园,探索在汉异地孵化模式,积极创建省级飞地科创园和创业孵化平台。加快大冶湖高新区自主创新示范园、临空区光谷东科创中心、海口湖新区研发中心等创新载体建设。主动对接武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湖北实验室和交叉前沿研究平台,推动在黄高校与光谷实验室、洪山实验室等武汉高水平实验室开展合作。

  共建新型研发机构。支持开发区·铁山区联合武汉大学创建湖北省先进电子元器件综合技术创新平台。与高水平大学和研究机构合作,在电子信息、换热器、新能源材料等领域新建市级产业技术研究院3个,力争通过省级产业技术研究院备案2个,推动大冶湖高新区与华中科技大学共建产业学院,支持华新集团与湖北理工学院共建新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依托产业链龙头企业和高校院所,在特殊钢、PCB、智能物流输送装备、资源循环利用等产业领域组建3个产业技术创新联合体。

  共建创新服务平台。新增各类市级以上“双创”平台10家以上,力争省级以上各类双创平台达26家。参与组建大走廊大学科技园联盟,支持湖北师范大学科技园、湖北理工学院大学科技园创建省级大学科技园,推动湖北工程职业学院建设大学科技园,引导武汉大学科技园、华中科技大学科技园在黄石建设分园,力争新增省级大学科技园2家。建强国家特殊钢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推进PCB、现代中药、铝型材等重点产业领域的产品检验检测中心建设。

  主动配套武汉“光芯屏端网”产业,以开发区·铁山区与黄石大冶湖高新区为重点,打造国家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积极承接武汉先进制造业转移,建立电子信息、生命健康、智能装备等区域产业联盟,推动产业链、产品与武汉紧密对接。加快打造高端工模具、医药化工、资源循环利用、智能输送装备、汽车及零部件等特色产业基地,新增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2个以上。推进产业园合作共建,加快推进光谷(黄石)光电子信息产业园建设,推动各县(市、区)共建黄石科技城、黄石(武汉)离岸科创园、电子信息产业园等飞地科创园区,参与组建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高新区联盟,统筹推进重大项目及其配套项目引进落地。

  深度对接鄂州花湖机场,加快黄石临空经济区建设,启动光谷东科创中心一期项目建设。加快临空经济区招商引智,每年引进20家以上科技型企业,吸引一批武汉优质科技、产业项目、高端人才落户。推动与鄂州、黄冈临空经济区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公共服务一体化,联合打造临空经济带。

  强化关键共性技术攻关。系统梳理重点产业链在关键技术、关键基础材料、核心零部件、工艺装备等方面的“卡脖子”环节,建立技术攻关“揭榜挂帅”机制,组织实施“一揽子”攻关专项。支持华新集团等龙头企业、高校院所联合承担省级以上科技重大专项,开展重大技术攻关。推动企业与省内外高校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鼓励高校院所以订单式、项目制等方式参与企业技术攻关。

  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建强用好湖北技术交易大市场(黄石)等服务平台,加快建设科技成果转化中试研究基地和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园。定期组织举办“院士专家黄石行”“高校博士专家黄石行”“校企对接”“院(所)企对接”等专项对接推广活动,积极承办“联百校、转千果”“科惠行动·光谷科创大走廊”等省科技成果转化系列活动,推动科技成果在大走廊内流动、共享和应用。培养一批专业化技术经理人,建立覆盖全市重大科技成果转化跟踪服务机制。

  推进100家高新技术企业做大做强

  培育壮大科技型中小企业群体,力争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数量达到1200家,力争培育省级以上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0家以上。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后备库,力争每年净增100家以上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700家以上。推进100家高新技术企业做大做强,精准支持100家高新技术企业扩规提能,定期发布全市年度20强高新技术企业名单,力争10家以上企业入选“湖北省高新技术企业百强榜单”。

  实施“科技领军企业培育计划”,支持鼓励东贝压缩机、三丰智能、上达电子等龙头企业开展行业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参与并购拥有核心技术和重大发明专利的科技型企业。支持融通高科、振华化学、劲牌等企业主导或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制定,带动中小企业对标贯标。组织华新水泥、大冶特钢、大冶有色、新兴管业等龙头企业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研究应用绿色技术及装备,开展减排、固碳、能源替代示范。

  探索建立“领军人才+创新团队+科技项目+产业基金”聚才模式,引育海内外高层次科技领军人才60名以上,新增市级和省级“双创”战略团队40个以上。实施“高层次人才校企共享计划”“才聚荆楚·智汇黄石”工程,围绕重点产业链引育高素质青年科技人才500名以上。引导校企共建一批现代产业学院和特色产业学院,面向产业需求集中培养高水平工程师200名以上。每年选派100名以上高校科研骨干教师到企业担任“科技副总”“人力资源副总”“金融副总”“法务副总”和“科技特派员”。参与建立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高端人才库,加强区域高端人才信息共享,通过“双聘”、项目合作、技术攻关等方式柔性引进武汉高端人才。

  加强科技金融服务,每年服务科技型中小企业800家以上,三年累计授信规模不低于10亿元。组建光谷科创大走廊黄石产业基金,与光谷建立重大项目联合投资机制,吸纳重大产业项目在黄石功能区落地。加大拟上市挂牌企业培育力度,推动2家以上科技型企业上市。

  联合建立大走廊科技资源开放共享目录和数据库,搭建大型科研仪器设备资源开放共享服务平台。进一步完善湖北技术交易大市场黄石分市场服务功能,搭建科技成果转化交易线上服务平台,加速成果转移转化、技术交易、科技条件平台、科技金融、数据共享等资源要素在黄石对接共享、集中示范。

  2024年初步建成光谷科创大走廊副中心

  《方案》指出,到2024年,黄石功能区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高端创新要素加速集聚,高能级创新平台量质提升,科技创新支撑引领能力明显增强,科技企业加速成长,产业集群竞争力不断增强,创新创业生态活力迸发,初步建成光谷科创大走廊副中心、武汉国家“两个中心”分中心。

  《方案》制定了三年行动目标表,列出了12项指标清单,还列出了57个重点项目清单。

  “我们将聚焦打造区域科技创新高地,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创新平台能级、增强主体创新能力、集聚创新创业人才、优化科技创新生态,高质量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为黄石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黄石市科技局局长刘红霞在接受长江日报记者采访时说。

  长 江 日 报 报 业 集 团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葛毅明微信号
产业招商/厂房土地租售:400 0123 021
或微信/手机:13391219793 
请说明您的需求、用途、税收、公司、联系人、手机号,以便快速帮您对接资源。 
长按/扫一扫加葛毅明的微信号

版权声明:本文由武汉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

分享给朋友:

相关文章

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管委会

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管委会

  当前位置:政府信息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财政资金专项资金公开产业专项资金公开科创局   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科技创新和新经济发展局2022年专项预算公开说明   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科技创新和新经济发展局2021年专项预算公开说明   关于拟拨付华中科技大学李元元院士“新一代医用钛合金的3D打印制备...   武...

东湖高新武汉创智基地

东湖高新武汉创智基地

  我是园区负责人,我要更新园区资料及联系方式。更新园区   东湖高新武汉创智基地位于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武汉市蔡甸区九康大道与常军大街交汇处东,本数据来自前瞻产业研究院产业园区数据库,前瞻产业研究院20年持续聚焦全国细分产业研究、产业规划、产业园区规划、产业地产规划、特色小镇规划、产业新城规划及产业园区招商引资等,助力地方产业发展,促进产城融合。...

中国武汉太空科创园落户蔡甸

中国武汉太空科创园落户蔡甸

  本报讯(记者高道飞 通讯员孙克亮)昨天,蔡甸区人民政府与嫦娥奔月航天科技(北京)有限责任公司,在武汉签署《中国武汉太空科创园项目投资合作协议》,该项目投资120亿元,建设中国武汉太空科创园项目,将建成中国蕞大的科普基地和重要的军民融合基地。   嫦娥奔月航天科技(北京)有限责任公司是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的国有独资公司,负责中国探月与深空探测工程以及其他重大航天工程的...

人才好招了研发更强了机会更多了黄石在汉“科创飞地”引来53家“金凤凰”

人才好招了研发更强了机会更多了黄石在汉“科创飞地”引来53家“金凤凰”

  长江日报讯(记者吴曈)这几天,梁治中正在准备启动新一轮招聘,今年,他的目标是要把员工人数翻番。2月27日,长江日报记者在位于光谷物联港的黄石(武汉)离岸科创园采访时了解到,不少园区企业都在“招兵买马”,准备扩充研发和营销队伍。   梁治中是湖北飞德慕体育用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公司专门从事瑜伽垫的生产研发。“去年3月底,黄石科技局主动找上门,介绍了筹建离岸科创园的想法...

今年谋划116个同城化重点项目黄石加快与圈域城市同城化

今年谋划116个同城化重点项目黄石加快与圈域城市同城化

  □ 长江日报记者高喜明 通讯员黄学义   5月20日,长江日报记者获悉,黄石市印发《黄石市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示范区建设2022年度工作要点》,今年黄石将谋划116个重点项目(事项),进一步提升黄石与圈域城市同城化程度。   对接《光谷科创大走廊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武汉城市圈空间规划》,编制《黄石市国土空间规划》,构建与圈域各市...

借才引智借梯登高 咸宁市加快建设咸宁(武汉)离岸科创园

借才引智借梯登高 咸宁市加快建设咸宁(武汉)离岸科创园

  咸宁网讯记者谭宏宇、通讯员庆雪萌、方超报道:2月9日,位于武汉东湖高新区内黄金地段光谷芯中心的咸宁(武汉)离岸科创园,正在抓紧建设当中。   “建设面积3.75万平方米,集科技招商、人才引进、科技研发、科技金融等功能于一体。”项目相关负责人程灿介绍,园区处于光谷核心地区,周边科技资源业态丰富,交通高效便捷,人文科教资源丰富,配套设施完善。   当...

借梯登高离岸科创园打开新天地

借梯登高离岸科创园打开新天地

  黄石如何深度融入武汉城市圈、对接光谷科创大走廊?黄石(武汉)离岸科创园给出答案。   7日,黄石(武汉)离岸科创园5号楼研发实验室,技术员姚其凤正在用试管操作课题实验。家住武汉的姚其凤从湖北工业大学研究生毕业后,对我市湖北远大生命科学与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的岗位产生兴趣,但公司远在黄石阳新,她有点犹豫。   可没过多久,姚其凤的疑虑就烟消云散。公司告...

光谷科创大走廊黄冈功能区启动

光谷科创大走廊黄冈功能区启动

  湖北日报讯 (记者江卉、李墨、通讯员郭斯、张代玮)7月12日,随着光谷黄冈科技产业园开园,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黄冈功能区正式启动,未来将承接东湖科学城成果转化和产业转移,为光谷科创大走廊产业创新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据悉,光谷黄冈科技产业园位于黄冈市黄州区主城以北、黄鄂高速公路以南,总规划用地25平方公里,由武汉东湖高新区与黄冈市合作共建。启动当日,双方签订了《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