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武汉21个项目现场签约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5月20日讯华中科技大学李红斌教授与武汉格蓝若智能技术有限公司共建“电气智能感知与人工智能技术中心”,围绕电气智能感知与人工智能领域开展科学研究及产学研合作。
合作项目投入资金3800万元,目前已投入450万元,华中师范大学陆良秋教授与武汉有机实业有限公司牵手,基于光催化,合作开展以光化学研发、探索具备产业化前景的光化学技术、装备、工艺包。
基于脉冲涡流检测仪和缺陷智能识别算法的研发,武汉工程大学卢永雄教授与西红柿科技(武汉)有限公司互相看对了眼……
科技创新不仅仅是实验室里的研究,而需要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动力。校企合作,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5月19日,2022年第二场大型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活动·光电子信息专场暨光谷青桐汇在东湖高新区武汉未来科技城举办,现场共有21个项目签约。
2022年初,英国伯明翰大学冷光辉博士将公司从河南迁回武汉,并落户东湖新技术开发区。
毕业于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及博士师从陶瓷材料研究的吴建锋教授,2012年博士毕业后,冷光辉分别前往中国科学院及英国伯明翰大学继续研发相关领域。2017年年底回国在河南鹤壁成立河南思特瑞节能科技有限公司。在河南期间,冷光辉在吴建锋教授的支持下将陶瓷储热材料及成套储能系统进行了广泛的市场推广,并取得了业界认可。
2021年,武汉市科技局发现冷光辉的项目非常符合双碳政策,在了解相关技术的优势后,市科技局多次向冷光辉发出邀请,希望他带着储能项目回来助力武汉低排放、零污染。“心系武汉和恩师,一直想回到创新涌动的武汉创业,现在终于如愿了。”冷光辉说道。
据了解,刚创办不久的国辉(武汉)智慧能源有限公司在国家“双碳”目标指引下,联合武汉理工大学成立的一家专业从事储热(冷)技术、能源管理技术、氢能技术、氨氢燃烧技术研发生产和销售的高科技企业。
“武汉理工大学作为我的母校,为公司提供了专业、不断创新的研发力量,吴建锋教授的团队是我们国辉公司蕞强有力的支持。”对于公司发展,冷光辉眼里有光。
“学校的研究是比较理想化的,科学技术是头部生产力,我们想把技术真正转化成有用的价值来服务社会发展。”5月18日晚上,34岁的年轻博导庄可佳讲出自己创业做科技成果转化的初衷。据了解,他是当天签约活动上蕞年轻的创业者。
把科技创新“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蕞大增量”,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湖北东湖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2022年5月11日,武汉市人民政府印发武汉市进一步加快创新发展若干政策措施。
文件强调增强原始创新策源功能,更提到要激励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鼓励中央在汉单位深度参与武汉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支持在汉高校、科研院所探索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以市场委托方式取得的横向项目,单位可与科技人员约定其成果权属归科技人员所有或者部分拥有。对利用财政资金形成的新增职务科技成果,单位可与科技人员共同申请知识产权,赋予科技人员成果所有权。
“只有实现了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才能真正释放创新驱动发展的原动力。”武汉市科技局有关负责人介绍,科技创新不能只有从0到1,打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地方强的通道,推动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才能让武汉的科教资源优势真正释放创新驱动发展的原动力。
(撰文:武科宣 王竹 陈洁 杨小红)
湖北省第三届(荆门)园林博览会开幕
湖北启动72小时地震救援跨区域实战拉练
2021荆楚问政网群工作系列评选网络投票开启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版权声明:本文由武汉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