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捐赠市场”解决救灾痛点
受灾地区村民和志愿者在公益组织的支持下开展清淤行动。 图片来源:中国扶贫基金会
对于此次河南水灾捐赠的复盘显示,历次救灾中供需对接不准的“老大难”问题仍然存在。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副院长贾西津日前表示,“捐太多了”“物资饱和”是假象,真正的问题在于捐赠与需求的匹配不精准,体现在“有捐出无执行、有物资不合用、捐款与用款时间差”这3种情况上。
筹款行业培育平台方德瑞信与资助者圆桌论坛CDR、基金会救灾协调会早在7月23日即发出“战略性捐赠倡议”,基于上述问题向社会力量参与救灾提供了具体的行动建议。倡议发出至今已有1个月,回看此次救灾,捐赠呈现哪些特点?资金投向与以往相比是否有所变化?痛点问题如何解决?记者近日就此专访了方德瑞信负责人叶盈。
叶盈:我们从2020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之初即关注灾害议题,收集互联网平台筹款数据后发现两个问题:一是大部分公益机构集中筹集应急响应阶段的物资(占比68%),较少关注社区层面和困难群体的问题。二是约43%的机构在筹款时没有写明收不收管理费,48%的机构明确不收取项目管理费用,即91%的机构在筹款时没有传递“公益运作是有成本的”这一信息。2020年下半年南方洪灾的互联网筹款同样存在相似问题,截至去年8月底,127个上线个项目完成了筹款目标,反映出筹款效果高度依赖舆论关注。
面对灾害,大部分人在做捐赠决策时都是按照直觉,为应急响应阶段的物资筹集进行捐赠。与此相应,公益慈善组织也往往扎堆上线筹资的项目。由于“捐赠市场”对灾害领域缺乏认知以及需求信息不对称,会造成了两种现象,一是捐赠的物资不符合灾区需求,导致挤占仓储空间和浪费;二是较少得到舆论关注的受灾地区难以获得援助。我们认为这是不可持续的。
叶盈:我们与基金会救灾协调会在2020年疫情防控期间启动的一项专题研究显示,目前救灾领域慈善捐赠的一大痛点是捐赠意愿、善款流向和实际需求不匹配,主要体现在3个层面:
一是阶段不匹配。救灾资金大多集中在应急响应阶段,灾后重建阶段缺乏资金。基于国际经验,从灾害的完整阶段来看,灾后重建阶段的资金需求量是应急响应阶段的3倍;从投入的性价比来看,投入减防灾的资金性价比蕞高。根据国际灾害领域经验测算,在防灾减灾上每投入1美元,就可以减少灾害发生后投入7美元。
然而,因为减防灾工作做在灾害发生之前,人们往往“看不见”。做得好,灾害就很少会发生,人们很难意识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因而它难以吸引到充足的资金。其实这并非中国独有,国际上普遍存在这一现象。
二是捐赠地域不匹配。人们通常关心媒体大量报道的灾情往往是城市灾害,乡村地区的灾害难以引起广泛关注。中西部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灾害发生更加频繁。经济欠发达地区往往缺乏大规模慈善动员的能力,很难吸引到善款捐赠。
叶盈:这个倡议就是按照本土化实际情况起草的版本,体现在按照不同资助方的定位进行区分,具有很强的实操性。
例如,我们针对减防灾、备灾、紧急救援、灾后恢复这几个阶段提出了行动建议;针对关注紧急响应救援阶段的捐赠者、计划投入大额捐赠的捐赠者、常年关注与支持社会议题的捐赠者、关注区域发展与基层治理的捐赠者、互联网平台等给予了建议。我们还建议公益机构为困难群体照护做出有效预案。
在此次河南水灾救援中,不少互联网平台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腾讯文档为救灾工作提供了重要助力。然而,从减防灾方面来看,假如腾讯、阿里和美团等互联网技术公司能够在平时发挥自身专业能力,帮助专业机构搭建救灾需求的精准匹配网络,把事情做在灾害发生之前,救灾时就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因而,灾害议题领域的基础设施建设非常重要,需要互联网技术力量加入。尤其是各大互联网企业在推动本地生活业务的时候,如能纳入防灾减灾内容,将会对灾害领域产生极大助益。
记者:此次河南水灾捐赠有两个特点,一是企业响应迅速;二是企业基于自身优势为灾区提供支援。你怎么看?
叶盈:这要分成两个层面来看。如果从B端即渠道方来看,企业捐赠人和比较成熟的资助型基金会是有进步的,他们尝试用自身专长为救灾提供支持。其实这一点在去年疫情防控时已有所体现:武汉的仓库管理与物流管理问题通过专业仓储物流公司的系统得到了解决,蕞终盘活了仓库。此外,顺丰、京东、招商局基金会等都做了一些事情。
我们说“捐赠市场”的时候,更多是指泛公众捐赠。当前,公众进行捐赠决策时,依据的是对热点的关注和直觉,关注、了解救灾议题的人比较少,但不能说没有进步。
我们统计的河南水灾互联网筹款数据显示,截至8月10日,共上线个项目,其中包含灾后重建内容的有149个,占比近40%;包含减防灾内容的有22个,包含备灾内容的有12个。
除了专门做救灾的机构,其他公益慈善机构也意识到除了紧急救援和安置,救灾工作还包括灾后重建和恢复。这显然是一个进步。
叶盈:我的建议是加强对灾害议题的常识倡导工作,加大对“捐赠市场”的培育力度。
首先,公益行业要主动加强倡导,这方面的成本不能节省。在野生动物保护领域,“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这样的口号,提炼得非常精准、简短和有力,一看就懂。灾害议题也需要有类似的观念倡导,也需要大型的、持续的倡导活动。
公益行业与救灾机构应建立与B端捐赠人的持续对话机制,通过研讨会、论坛等多种形式,面对面地交流研讨,阐述问题,提出建议,推动其作出更多有利于减防灾、救灾工作的决策。
其次,公益行业与救灾机构应加强与媒体的合作,为公共舆论良好生态的形成提供助力。今年7月中旬,我们联合多家机构在京开展了一场灾害领域解困式报道的培训活动,帮助专业媒体人全面了解灾害议题并提供相关采访资源。紧接着,河南水灾暴发,有记者当即跟随壹基金救援队赶赴现场进行报道。我们希望这些媒体人成为“种子选手”,帮助更多同行了解和参与救灾,推动更多力量关注灾害议题。
版权声明:本文由武汉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