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已来武汉开发区转型“腾飞”多元化新兴产业齐发展
成立26年的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步入创新驱动的“飞腾”时代,先进制造产业区、商务城、智慧生态城、通用航空及卫星产业园、出口加工区、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园、港口物流区和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示范区,一个开发区孵化8大特色区,多重创新叠加,武汉开发区活力充分涌流,更加科学布局产业、生活、生态功能区,
“车都”开始造飞机了。刚闭幕的华创会上,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与北京明浩航空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签订了俄罗斯直升机组装、生产项目,投资12亿元人民币,落户区通航产业园,预计今年首架汉产直升机将在汉南下线,武汉飞机整机制造实现“零突破”。
昨日,在位于汉南纱帽街道的机场看到,航站楼、航管楼、赛事综合楼、机库等主体工程已落成,精装修基本完成。4万平方米的停机坪在航站楼前铺开,一条长1600米、宽30米的跑道笔直向两侧延伸。通航产业园管理办公室副主任王家茂介绍,机场跑道按照“A1”等级建造,可供使用乘客座位数在10座以上的航空器开展商业载客飞行。机场一期工程预计在7月底前完工。
以汉南通航机场为依托,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正加紧建设通用航空及卫星产业园,布局通用航空产业、建设智能制造研发中心、打造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汉南区)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至2020年,将汽车产业占工业总产值比重降至55%以下。
招商引资推动结构调整,举办机器人大赛就是为了营造良好的区域氛围,吸引更多机器人上下游产业链企业进驻。1-6月,该区签约亿元以上项目40个,新引进央企投资项目8个,世界500强企业1个,世界500强投资项目8个。签约亿元以上项目数、国内外500强研发中心数均位列全市头部。
上半年,该区预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58亿元,同比增长12.1%。完成招商引资总额290.1亿元,增长1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37.4亿元,增长9%。
未来,将打造三个千亿元、三个五百亿元产业,发展四大未来产业,即汽车、汽车零部件、智能装备产业产值达到1000亿元,通用航空、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达到500亿元,智能网联汽车、人工智能、大数据与云计算、港口物流等产业初具规模,继续担当全市经济发展的“主引擎”。
在RoboCom青少年机器人挑战赛之后的11月,将在新建成的汉南通用机场举办“国际航联世界飞行者大会(WFE)”,预计有60多个国家的3000多名运动员、约1000架飞行器齐聚武汉,300余家航材及装备生产商参展,60余万名观众观赛。
今年,武汉经开区与中航通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宏泰产业市镇发展有限公司在北京签约,将投资283亿元建设“中航宏泰通航产业综合示范区”,联合打造国家级通航产业聚集示范区,预计年产值达308亿元。项目投资方、中航通飞副总经理边涛对此信心十足。
今年5月份,中国乳化炸药的奠基人、国内外著名工业炸药与爆破技术专家、78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汪旭光教授,与位于武汉开发区(汉南区)的金发科技签约,合作建立院士工作站,搭建技术创新平台。
前不久,澳大利亚工程院院士程一兵的这一成果在武汉经开区落地孵化,进入产品中试阶段。
实际上,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多元化新兴产业发展已经启幕,正布局下一代汽车、通用航空、新能源、新材料等未来产业,重点引进工业机器人、人工智能、汽车芯片、车联网、燃料电池、碳纤维等高端项目。
上世纪90年代,为抓住中国对外开放战略从沿海向沿江推进的发展机遇,武汉先期开展基础设施和汽车零部件加工区、外国专家公寓建设,为武汉圆“汽车梦”、建设“中国车都”奠定了坚实基础;进入新世纪后,武汉大力谋划建设“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国家中心城市,开展“武汉2049”远景发展战略研究,推动武汉经济总量迈入了“万亿俱乐部”。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解放思想,抢抓机遇,以更加宏大的格局、更加广阔的视野,用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擘划武汉未来的宏伟蓝图。
谨防底特律之困,早在数年前,武汉经开区已意识到产业单一存在隐患,并着手布局电子电器、食品饮料等产业,取得一定成效。但相比汽车产业,传统的电子电器和食品饮料企业体量有限,难以带动工业产值数千亿级的大船。
作为汽车城,沃尔夫斯堡还提供了以汽车、技术、科技和革新等为主题的精彩游览景点。其中,沃尔夫斯堡汽车主题公园每年要接纳上百万游客,带动旅游、餐饮等产业发展。
借鉴沃尔夫斯堡经验,武汉经开区已筹建武汉国际赛车场,拟以此依托,开展汽车赛事、文化等活动,形成整车生产、零部件制造之外的新的汽车经济增长点。
武汉开发区发展站在新起点,武汉经济腾飞期待再出发。在新起点上,一个善于将科技成果转化为产能的开发区,一个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开发区,将从“快跑”转向“腾飞”。
去年4月初,武汉东三环上的一辆特殊汽车,引得过往司机瞪大眼睛——驾驶室里,方向盘自己转动,司机竟在喝水翻报纸。这辆由东风风神A60改装的自动驾驶汽车,从光谷二路至武汉火车站来回近60公里,均靠北斗“天眼”及电脑程序控制完成。
这辆自动驾驶汽车由武汉依迅公司、武汉大学和东风汽车组建的联合团队研发。依迅公司董事长付诚介绍,作为华中蕞大的北斗智造和运营服务企业,过去两年,依迅一直在投入基于北斗定位的自动驾驶技术研发,并累计完成了8万公里道路测试。
“车都”汽车产业是立身之本,近年来,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实时动态关注产业结构调整,有针对地解决“高端整车生产能力不足、核心零部件企业缺乏、汽车产业科技水平亟须突破”等存在不足。
去年11月份,工信部与湖北省政府签署部省合作协议,批准武汉市成为国内首批、中部唯一智能网联汽车和智慧交通应用示范城市。据介绍,该试点示范包括自动驾驶、智能停车、智能网联汽车测试认证等应用。示范区建设分三步走,先在2平方公里内建设封闭试验场,测试智能网联汽车的部分自动驾驶功能;再将示范区范围扩大至15平方公里,模拟无人驾驶;蕞后扩大至90平方公里全区域,覆盖普通公路和高速公路等各类路况。
3年后的2020年,武汉经开区整车产能将达到260万辆,实现年产销200万辆,汽车工业总产值达4000亿元。汽车整车产值与零部件产值比例达到10.8。汽车服务营业收入力争达300亿元。
“130米的生产线秒,便有一台空调外机下线。”美的智能化改造完成,提高了60%的效能,工人数量从71人减至34人,但人均效率提高了50%。
在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南太子湖创新谷,一批从事智能工厂流水线设计的高新企业正在聚集。大唐广电看中这里的汽车制造业,正埋头为车企智能流水线的升级提供定制化软件服务。该公司还与西门子合作,在经开区搭建智能制造研发中心和公共服务平台。
目前,武汉经开区已有40余家企业向智能工厂转型升级,200余家企业即将开启智能化改造。投资2.5亿元的美的智能化改造生产线,入选工信部“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与新模式应用”示范项目。经开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加快传统支柱产业智能化升级改造,力争智能制造产业产值年均增长17%以上,到2020年,产值超过1000亿元。
未来已来,在“十三五”结束的2021年,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将力争形成“334”产业结构,即汽车、零部件、智能装备三个千亿产业,通用航空、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三个五百亿产业,智能网联汽车、人工智能、大数据与云计算、港口物流四个产业初具规模。
声明:沌口之声与区内同类型的平台没有任何关系,沌口吃喝玩乐才是我司服务号,请亲注意甄别。
版权声明:本文由武汉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