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预计2月可交付使用
原标题: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预计2月可交付使用
2016年8月,《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实施方案》获国家发改委批复,国内首个商业航天基地落子江城。按照规划,未来10年,武汉新洲将崛起一座航天产业新城,成为与上海、西安并列的国家三大航天基地,被称为中国航天第三极。
2017年10月,占地8平方公里的基地东部产业核心区开工建设,紧紧围绕商业航天、高端装备、新材料三大产业集群,基础设施建设与招商引资齐头并进,跑出“加速度”。
浩浩汤汤的长江与烟波浩渺的涨渡湖之间,有一条宽约2公里、长逾4公里的东西走廊,这里曾是平衍旷荡的菜园,如今,正蝶变为航天产业新城。
60米宽的航天大道,从航天产业基地中央轴线穿过。大道南侧,航天产业港工程正在收尾,火箭产业园忙着“穿衣”;大道北侧,宿舍区轮廓日渐清晰,卫星产业园正平整场地。
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卫星产业园效果图
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由新洲区联合华夏幸福基业公司按照PPP模式共同打造。华夏幸福负责人介绍,航天产业港占地90亩,一期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包括研发楼、人才公寓楼、园区食堂等四栋单体建筑。预计2019年2月,航天产业港可交付使用。
综合厂房、总装测试厂房、动力车间、综合楼,构成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航天科工火箭产业园一期建筑方阵。
航天科工火箭技术有限公司火箭产业园项目现场负责人介绍,火箭产业园占地450亩,一期建设总投资4.155亿元,总建筑面积41619平方米。火箭产业园现有建设者300多人,正加紧外立面施工、机电安装,力争在2019年上半年交付使用。
基地建设如火如荼,企业也加紧布局。
航天科工火箭公司研制的“快舟一号甲”小型运载火箭,已于2017年1月9日完成中国首次商业运载火箭发射。预计2019年下半年,快舟系列运载火箭总装总调中心在汉投产,将形成年产20发运载火箭总装测试及试验能力。
航天科工空间工程公司研制的“虹云·武汉号”卫星,也于2018年12月22日发射升空。“行云工程卫星和虹云工程卫星,将在火箭产业园对面的卫星产业园总装。”航天行云科技公司副总经理周鄂炯说。“已在航天产业港预订了1400平方米办公楼,人员招聘也已启动。”北京中遥智图科技公司总经理张博宁表示,公司将研发中心选址武汉,是因为武汉多所高校均设有遥感学科且教学科研实力领先,武汉卫星接收站覆盖范围广阔。
据了解,至2018年底,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主导产业项目总投资超过100亿元,引进企业16家,在谈储备项目40多个。预计经过10年发展,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将形成年产值600亿元的产业新城。
近日,工信部组织对《产业转移指导目录(2012年本)》进行了修订,形成《产业转移指导目录(2018年本)》(征求意见稿),对全国31个省市区产业转移情况进行了详细说明。在讲到中部地区的装备制造业时,目录明确提出“支持南昌、景德镇建设国家航空产业基地,武汉建设国家航天产业基地。”
工信部产业政策司司长许科敏指出,产业转移对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重要意义。《产业转移指导目录》是推动产业合理有序转移、促进区域合作的综合性、指导性文件,是贯彻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
自2016年8月获国家发改委批复之日起,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就备受关注,战略地位不断提升。
2016年12月,国家发改委发布《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支持武汉建设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并将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列入“重点新兴产业集群培育工程”。
此后,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又先后被列入《湖北省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十三五”规划实施方案》、湖北省发改委重大项目库、国家财政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中心项目库、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十大战略性举措等。
此次入选工信部《产业转移指导目录(2018年本)》,也标志着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再次被国家认可,战略地位进一步提升!
版权声明:本文由武汉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