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0余种零件1个园区造黄陂轨交基地将实现“整车制造整车组装”
原标题:4000余种零件1个园区造,黄陂轨交基地将实现“整车制造整车组装”
黄陂区第六次党代会报告提出,未来五年,黄陂将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以龙头企业为支撑,带动全区制造业集群发展。以整车制造中车长客武汉基地为龙头,精工控股智能制造基地等项目为支撑,打造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加快临空现代产业园、轨道交通产业创新基地、前川新城战略性新兴产业园等三大千亿园区建设。
据介绍,武汉轨道交通产业创新基地规划33.57平方公里,打造地铁小镇服务核心与车辆制造及智能维保、站场装备制造、工程装备制造、技术研发服务、展示观光体验等五个组团,覆盖轨道交通车辆研发、制造、组装、维保、配套服务等轨道交通产业链全环节。
“4000余种零件将全部实现‘园内研、园内造、园内装、园内修’,未来武汉轨道交通产业创新基地可实现整车组装不出园区。”近日,长江日报记者来到武汉轨道交通产业创新基地,探访这里将如何实现“一列整车直接‘开’出园区”。
武汉中车长客是武汉蕞大的地铁整车生产企业,占本地市场七成份额,也是轨道交通产业创新基地的头部企业。
走进武汉中车长客的车间,4列地铁列车整齐地排列在工位上,列车车厢的门窗、座椅、控制系统正在组装中。
技术管理部副部长隋娟娟介绍,目前流水线上正在进行装配的是武汉地铁11号线的车厢。“一列头车车厢由门窗、空调、转向架等13大类关键系统、4000余种零部件组装而成,这些零部件都来自五湖四海”,隋娟娟指着身边的一列头车车厢说,“车门由南京运来,空调系统由山东运来……它们运来后在武汉车间完成组装调试后再出厂。不过,以后这些零部件就不用再远道而来了。”
记者看到,在武汉中车长客厂区外,武汉轨道交通产业创新基地项目正在加快建设。隋娟娟介绍的上述零部件企业或已签约,或正在签约“路上”,不久都将成为武汉中车长客的“邻居”。
去年8月,黄陂区政府与武汉地铁集团共同成立武汉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基地发展有限公司,负责园区共建、联合招商、研发平台支撑、政策支持、孵化服务等。
“围绕补齐补强轨交产业全链条,基地公司梳理出签约及落地企业、在洽企业、重点跟踪企业三类,有针对性地开展企业服务和招商。”武汉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基地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郑光辉介绍,目前,山东朗进、南京康尼、今创控股集团等43家轨道交通产业链上、中、下游企业都已签约,明年将陆续进驻。“届时这4000余种车辆零部件都能在园区内直接制造、组装,实现整车制造、整车出园。”
隋娟娟对这个未来很期待。她说,“如果能将相关零部件供应商全部集聚在基地,组装期间蕞少能节省10天左右的运输时间,沟通成本也将大大降低,关键还能规避不少风险,以前我们就遇到过因暴雪封路导致工期延期的情况。以后厂房和厂房‘门对门’,运输效率提高不说,配件的质保维修也会更方便。”
“仅‘十三五’期间,武汉就建成11个轨道交通项目,平均每年开通两条以上新线,按照这样的速度,无论是新车制造还是维修检修,武汉市场都潜力巨大。”武汉今创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基地总经理张俊表示。
今年3月该公司落子基地。日前,记者在其项目现场看到,综合楼已封顶,厂房主体架构也已基本完成,预计明年7月完成一期工程,并着手投产。
武汉朗进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超则表示,朗进入驻武汉,不仅看中武汉市场,更看中武汉“1+8”城市圈规划的带动作用。“驻点武汉,借助1+8城市圈的辐射功能,我们能把企业技术和优势发挥出来,为周边城市提供更有保障的服务。”
在武汉中车长客厂区,其三期厂房正在加紧建设。“轨交装备检修、维保也是一个巨大的市场,我们三期厂房主要用来对车辆转向架、车体进行检修。以往新车多,检修量较小,检修工作在库房即可完成,如今武汉市较早投入使用的几批车辆陆续进入检修期,检修需求成批量增长。”武汉中车长客总经理办公室主任袁相轶介绍。
今年5月,武汉地铁集团牵头成立武汉市轨道交通产业创新联盟,产业创新联盟将进一步整合产业链上下游优势资源,促进联盟单位发展。7月,武汉轨道交通产业创新研究院成立,旨在促进产业联盟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促进成果尽快转化应用。
“这些‘超强大脑’的进入更为基地引入了强劲的科技创新动力。”黄陂区党代表、武汉轨道交通产业创新基地管委会规划建设部部长郑波说。
“武汉今创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基地项目投产后产值预计可达30亿元。轨道交通装备智造园已签约租赁厂房企业16家,明年4月前还将引进16家左右,产值合计可过百亿。一家总部企业正在落户签约阶段,投产后产值至少30亿元。中车三期投产后产值也会大大增加……”说到基地发展,郑波掰着指头数数,对未来信心满满。(记者李婷 见习记者秦璟 通讯员邱舒 编辑:邓腊秀)
版权声明:本文由武汉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