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后“新农人”胡全波“全国优秀农民工”打造三产融合茶文化产业园
“三产融合是农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也是大雾山茶业的升级目标。”12月15日,面对长江日报记者,武汉大雾山茶业公司总经理胡全波侃侃而谈,目光坚定。这位49岁的企业负责人,身材中等,皮肤黝黑,谈话间活力十足。
回乡创业能人、新洲区唯一“全国优秀农民工”称号获得者、农业产业领军人物……头顶诸多称号的胡全波,十余年投身茶业,反哺家乡,开辟千亩有机茶园,让家乡荒地旧貌换新颜,还不断发展壮大延伸产业链,为全区茶产业发展贡献力量。
胡全波17岁起外出打工,一直在建筑行业打拼。2010年,小有积蓄的胡全波回乡时发现,家乡石咀村还是儿时记忆里的贫困模样,村民年收入普遍只有几千元,空心化现象严重。
“当时村里有100亩荒山,村支书建议我回乡,利用荒地做点事。”胡全波回忆说,“家乡土壤适合种茶,当时附近已经有了一家大型茶厂,出产的茶汤色亮度好香气高,我也琢磨着准备回乡种茶。”
同年,胡全波注册武汉大雾山茶业有限公司,经过土地流转,在旧街大雾山、石咀、姚河三个村租赁荒坡岗地1200亩种植茶叶。
创业总是艰难的,为了建好茶园,胡全波带领公司员工及周边农户,一起挖沟抽槽、整地施肥、栽苗除草,当年底就完成了近400万株有机茶苗的栽培种植,一座高标准、规模化的有机茶园基本建成,不仅完成了规定动作中的“改造百亩荒山”,还让三个村换上了新颜。
钻研种茶技术、提升产品质量、加大品牌建设……胡全波创立的“刀楼寨”白茶品牌逐渐打响了名头。企业有固定员工20余人,采摘高峰期临时用工有近千人,全部是附近村民。“固定用工年收入都在2万元以上,临时工干一天就能拿到100多元。”胡全波介绍。
为了进一步带动周边农民致富,胡全波还成立了武汉通禅茶种植专业合作社,采取“公司+合作社(协会)+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带领农户致富。目前,合作社已吸收种茶农户500多户、农民2000多人,辐射带动周边街镇发展茶园5000亩。
茶厂规模扩大,收益增加,胡全波不忘记改善家乡的人居环境。他出资45万余元,修建、硬化公路1公里,整治河堤3公里;出资5万元,让46户村民吃上了自来水;对贫困户,他优先安排务工、优先收购茶鲜叶……企业成立10年,胡全波的公益就坚持了10年。
深耕茶产业的同时投身家乡建设,胡全波不仅得到村民的赞誉,还收获了很多荣誉。今年,胡全波荣获“全国优秀农民工”称号,他也是新洲区唯一获此殊荣的个人。
“2021年,和很多产业一样,茶产业发展面临挑战。”胡全波说,“但我的思路是,逆势中扩张,更容易斩获机遇。”
今年,“刀楼寨”白茶市场表现稳定,千亩有机茶园,全年出产白茶1万余斤,全部售罄。本可以维持企业正常运转,利用空闲期修整一下茶园,“停不下来”的胡全波却有了新点子,“打算新建一个茶叶加工厂,并着手规划三产融合茶产业园”。
作为新洲区两家大茶场其中的一家,大雾山目前出产的茶叶均为白茶。胡全波筹谋,开辟新加工厂加工红茶,可进一步拉升销量。目前,新加工厂的用地已经获批。
此外,胡全波还计划朝着三产融合茶产业园进军。“返乡创业示范园的申请已进入审批阶段。茶园道路两边种植樱花,茶园内种上美国薄壳核桃,石咀村30余栋空闲农房被纳入民宿改造范畴,这些都是为农旅融合埋下的伏笔。”胡全波计划,“3—5年内,将茶园升级为囊括采摘、民宿、研学、观光、博览等于一体的三产融合产业园。”而他所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更大程度激活家乡产业动能,带领更多人致富。
版权声明:本文由武汉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