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同兴:武鄂“联动”创新轴
9月17日,光谷科创大走廊“联百校转千果”系列活动在梧桐湖华中科技大学鄂州工业研究院拉开序幕。
作为承接武汉科创资源与成果外溢的地区之一,鄂州依托光谷科创大走廊的战略机遇,率先推进武鄂科技同兴。
“联百校转千果”现场路演推介的项目中,由华中科技大学陈炜教授团队研发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备受关注。
目前,以这一技术为支撑的产业园,即将在距离梧桐湖新区工研院实验室约30公里的葛店开发区开建。这意味着,经过近5年合作,这个团队在鄂州“花开两朵”。
“研发在武汉、转化在鄂州已成常态。”市科技局局长杨伟志说,武鄂两地围绕创新链的协作,是基于自身资源禀赋的分工重塑,进而推动科技成果、人才、资本等科创要素在两市间自由奔涌。
葛店开发区光谷联合科技城,是一个专业的科技企业加速器园区,带有明显的武鄂协同基因。负责园区运营的湖北科技企业加速器有限公司,由武汉光谷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湖北省高新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湖北省葛店开发区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共同出资设立。
“已入驻的75家企业,90%来自武汉。武汉市举行科创类比赛,园区组织所有企业参加;企业需要融资,园区向武汉的金融机构寻求支持。”湖北科技企业加速器有限公司总经理熊小平说,入园企业享受鄂州低土地成本的同时,也不会错过武汉优质科创资源的助力。
对鄂州而言,科创要素自由流动可以解决高端人才缺乏及研发能力不足的问题。“新格局下,鄂州参与武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在武汉设立异地孵化器、武汉重大创新平台到鄂州设立分支机构等,都有望落实。”杨伟志介绍。
不久前,我市3家新型研发机构通过省科技厅备案,光谷科创大走廊鄂州功能区科创平台又添“新军”。
由武汉爱民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与华中科技大学联合组建的湖北省呼吸道微生态药物企校联合创新中心正在其中。“高层级、高水平的科创平台,对于增强科技创新策源能力、聚集科技创新资源具有显著作用。”爱民制药总工程师柳骏说。
华中科技大学鄂州工业研究院落户鄂州已近6年,今年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鄂州借此在国字号孵化载体上实现“零”的突破。
工研院院长戴江南介绍,该院5年累计引进教授团队64个、高端人才54位,孵化科技型企业57家、申请知识产权580余件。
作为市校合作典范,我市从华科鄂州工研院的成功实践中尝到甜头,持续加强与武汉高校院所的合作,加快平台建设步伐。目前,全市共有省级新型科技创新平台41家,包括5家专业型研究所、5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家企校联合创新中心等。
眼下,鄂州正在布局新的科创平台,国家智慧物流技术创新中心、中科鄂州量子工业技术研究院、三安光电鄂州技术创新中心等均在积极推进中。
湖北微生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2016年落户鄂州。蕞让公司负责人刘胜感动的是,鄂州方面提供了很好的创业环境,“连打印机、复印机这样基本的办公设备都给配备好了”。
“政府是培育友好型创新生态的重要推动者,在以城市发展战略引导创新、保障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规划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完善科技创新政策等方面大有可为。”市委书记孙兵说。
光谷科创大走廊战略落地后,我市围绕“红莲湖—葛店科创组团”和“花湖机场临空组团”,确定了横向沿江产业科技创新发展带和纵向生态科技创新发展带的布局,提出加快推进科技产业园区建设,重点发展光电子信息、大健康、人工智能等产业。
结合科技型企业轻资产特点,市政府设立6亿元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并先后引进多家创投类产业基金,形成总额44亿元的科技金融基金池,采取“领投+跟投”“股权+债权”等方式,解决初创期科技企业融资难问题。
前不久,市科技局还对比光谷科创大走廊相关城市,全面梳理科技创新政策,拟新出台一批支持政策,并提高一批政策的奖励标准。
“每个创新创业项目都是一粒种子,我们的愿景就是让它们茁壮成长。”孙兵表示,“十四五”时期,鄂州的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将会在现有基础上实现翻番。
9月17日,光谷科创大走廊“联百校转千果”系列活动在梧桐湖华中科技大学鄂州工业研究院拉开序幕。
作为承接武汉科创资源与成果外溢的地区之一,鄂州依托光谷科创大走廊的战略机遇,率先推进武鄂科技同兴。
“联百校转千果”现场路演推介的项目中,由华中科技大学陈炜教授团队研发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备受关注。
目前,以这一技术为支撑的产业园,即将在距离梧桐湖新区工研院实验室约30公里的葛店开发区开建。这意味着,经过近5年合作,这个团队在鄂州“花开两朵”。
“研发在武汉、转化在鄂州已成常态。”市科技局局长杨伟志说,武鄂两地围绕创新链的协作,是基于自身资源禀赋的分工重塑,进而推动科技成果、人才、资本等科创要素在两市间自由奔涌。
葛店开发区光谷联合科技城,是一个专业的科技企业加速器园区,带有明显的武鄂协同基因。负责园区运营的湖北科技企业加速器有限公司,由武汉光谷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湖北省高新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湖北省葛店开发区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共同出资设立。
“已入驻的75家企业,90%来自武汉。武汉市举行科创类比赛,园区组织所有企业参加;企业需要融资,园区向武汉的金融机构寻求支持。”湖北科技企业加速器有限公司总经理熊小平说,入园企业享受鄂州低土地成本的同时,也不会错过武汉优质科创资源的助力。
对鄂州而言,科创要素自由流动可以解决高端人才缺乏及研发能力不足的问题。“新格局下,鄂州参与武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在武汉设立异地孵化器、武汉重大创新平台到鄂州设立分支机构等,都有望落实。”杨伟志介绍。
不久前,我市3家新型研发机构通过省科技厅备案,光谷科创大走廊鄂州功能区科创平台又添“新军”。
由武汉爱民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与华中科技大学联合组建的湖北省呼吸道微生态药物企校联合创新中心正在其中。“高层级、高水平的科创平台,对于增强科技创新策源能力、聚集科技创新资源具有显著作用。”爱民制药总工程师柳骏说。
华中科技大学鄂州工业研究院落户鄂州已近6年,今年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鄂州借此在国字号孵化载体上实现“零”的突破。
工研院院长戴江南介绍,该院5年累计引进教授团队64个、高端人才54位,孵化科技型企业57家、申请知识产权580余件。
作为市校合作典范,我市从华科鄂州工研院的成功实践中尝到甜头,持续加强与武汉高校院所的合作,加快平台建设步伐。目前,全市共有省级新型科技创新平台41家,包括5家专业型研究所、5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家企校联合创新中心等。
眼下,鄂州正在布局新的科创平台,国家智慧物流技术创新中心、中科鄂州量子工业技术研究院、三安光电鄂州技术创新中心等均在积极推进中。
湖北微生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2016年落户鄂州。蕞让公司负责人刘胜感动的是,鄂州方面提供了很好的创业环境,“连打印机、复印机这样基本的办公设备都给配备好了”。
“政府是培育友好型创新生态的重要推动者,在以城市发展战略引导创新、保障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规划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完善科技创新政策等方面大有可为。”市委书记孙兵说。
光谷科创大走廊战略落地后,我市围绕“红莲湖—葛店科创组团”和“花湖机场临空组团”,确定了横向沿江产业科技创新发展带和纵向生态科技创新发展带的布局,提出加快推进科技产业园区建设,重点发展光电子信息、大健康、人工智能等产业。
结合科技型企业轻资产特点,市政府设立6亿元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并先后引进多家创投类产业基金,形成总额44亿元的科技金融基金池,采取“领投+跟投”“股权+债权”等方式,解决初创期科技企业融资难问题。
前不久,市科技局还对比光谷科创大走廊相关城市,全面梳理科技创新政策,拟新出台一批支持政策,并提高一批政策的奖励标准。
“每个创新创业项目都是一粒种子,我们的愿景就是让它们茁壮成长。”孙兵表示,“十四五”时期,鄂州的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将会在现有基础上实现翻番。.replace(/
/ig, ).replace(/
]+
/g, ).replace(//g, ).replace(/\s+/g, 、); function OnClikeTTSImg() { OnClikeTTSImgAudio(imgbtn,myAudioC,zhText,rowLength); }
版权声明:本文由武汉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