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与火的工业城成为诗意栖居地青山奋笔书写民生答卷绘就美好生活
“青山之眼”戴家湖公园 供图:青宣
江阔岸绿、交通便捷,青山区迎来快速发展期 供图:青宣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孙婷婷 摄影: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邹斌 通讯员 孙振东 魏涵玉 江章学
在武钢工业园内,生产车间里的工人通过大屏幕操作机械手臂,车间外成群飞鸟盘旋林间;
在中韩石化厂区,乙烯生产装置正开足马力进行生产,厂区东部白鹭园里绿头鸭在池塘中嬉戏;
在临江大道青山数谷产业园区里,一批人工智能科技企业为建设智慧青山努力;远处,家长带着孩子在青山江滩扎起帐篷露营,享受秋日美好时光。
一边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一边是宜居宜业宜乐宜游的幸福生活,回望十年非凡赶考路,书写好“民生答卷”,是擦亮美丽青山、幸福青山的底色。
在秋意沉醉的早上,武钢工业园区内,乌鸫、喜鹊等各种鸟群,冷不丁地从树丛中探出头来。这里即将成为面向市民开放的4A级景区。
武钢化身“森林中的钢厂”,这是武汉市青山区生态环境变化的见证。近年来,青山坚持“请生态当总设计师”,全面打响治理工业大气污染、水污染的战役。戴家湖公园由一座粉煤灰堆场华丽蝶变为高颜值公园,成为了城市绿色之眼,荣获2017年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青山江滩由曾经的防洪险滩“变身”百里画廊,建成全省首个“海绵江滩”,斩获世界C40城市奖“城市的未来”奖,成为落实长江大保护的经验示范模式;青山区已有15座综合公园,绿化覆盖率达到35.69%,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超10平方米,稳居武汉市前列。
推窗见绿、出门见景已成为青山居民惬意生活的“标配”,老工业基地俨然已成诗意栖居地。
年过古稀的胡昇见证了这座城市日新月异,他说,二十多年前出行依靠和平大道和一趟16路公交。这些年经过不断发展,地铁5号线开通让青山正式迈入“地铁城区”,而地铁19号线号线已在修建中。临江大道、友谊大道、建设十路等主干大道齐刷刷亮相,西部滨江断头路全面被打通,青山长江大桥、东四环线投入使用,串联起青山和其他地区。纵横交错的交通设施,四通八达的路网新格局推动着青山区大踏步迈向现代化国际都市。“我们很高兴见证这一切,还要见证未来,享受青山高速发展带来的美好生活。”胡昇说。
上个世纪50年代,人们为建设武钢而来,现在五湖四海的人们再次奔赴青山,吸引他们的是舒适、安逸的生活环境。武钢现代产业园、长江钢琴文化产业园、青山数谷等一个个产业园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长江云通集团总部、商汤科技华中分部等企业纷至沓来。
青山不墨千秋画,绿水无弦万古琴。坚持绿色发展理念,青山从曾经粉尘漫天、烟囱林立的老工业基地,到如今宜居宜业宜乐宜游、诗意栖居地,人们欣喜地发现一幅生态新城的美好画卷,正在青山大地上绘就,长江右岸焕发勃勃生机。
保护工业文化遗产 特色文化地标兴起
“过去生活太单调了,没有博物馆、图书馆,我们要坐车到其他地方玩。现在青山有了许多文化场所,我们的生活也变得更加丰富,满满的幸福感!”土生土长的53岁青山居民马静目睹家乡的变化十分自豪,“我们现在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文化盛宴,接受文化熏陶。”
认识一座城,感受一座城,从探寻文化地标开始。邂逅青山即是邂逅工业历史和文化,在青山可踏寻钢与火的工业时代足迹。近10年来,青山区注重保护工业文化遗产,打造一批彰显青山厚重工业文化底蕴的地标场所,满足市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一座武钢博物馆可一览“共和国钢铁长子武钢”成长脉络,透过武钢创业史看青山不凡发展史;升级改造后的恩施街,融合了工业元素,不仅能品尝特色美食,走进其中仿佛沉浸在上世纪80年代——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由上世纪50年代苏联风格街坊式住宅“红房子”以及由武钢三小改造而来的华侨城创意设计中心,如今已成为武汉文旅地标新名片,反映青山这座城市保护与发展史;青山镇民俗文化体验馆,可一探青山矶由古代军港发展成为商市的历史……
传统工业文化遗产得到保护的同时,现代化的文体场所也近在咫尺。蕞美江滩婚姻登记点、浪漫的青山图书馆,已纳入国家体育总局沙滩排球比赛场地名录库的青山江滩沙滩排球运动中心等一批特色场所兴起,让青山人在家门口可以享受各类“文体大餐”。
56岁的吴暄热爱摄影,她的相册里记录着青山人文风景和大街小巷缱绻的浪漫。吴暄说,以前采风很少选择将镜头对准青山,现在每天行走在青山大街小巷,随时迸发出创作灵感。吴暄感慨道,经过这些年的发展,青山人终于有了自己的文化地标符号,每分每秒带给他们惊喜。
回望十年来时路,一座座新增的文化地标,逐渐丰富的公共文化设施,将青山的文化建设融入到城市发展脉络之中,让文化触手可及,令今日的青山焕发出新的时代光彩。
人居环境“蝶变” 共同缔造美好生活
“以前我们出门的路口坑坑洼洼,每天走路像爬山,洗澡要到外面公共区域,天气潮湿的时候被子都能拧出水来,哪想到有今天这样的好日子。”家住武汉市青山区工人村青和居社区今年71岁的贺爹爹,见证了华中地区蕞大的棚改社区“蝶变”。
1955年,10万建设者云集青山建设武钢,当年工人们搭起的简易工棚——青山工人村,渐渐成为武汉乃至华中地区蕞大的棚户区。通过10年改造,2016年,棚户区居民们陆续搬进青和居、青宜居等5个现代化小区,房屋宽敞整洁,屋内设备齐全,小区绿树林荫。民生无小事,住房保障圆了居民的安居梦,仅2021年青山区棚户区改造住房开工2200套、基本建成600套,筹集市场租赁房2500套,发放公租房租赁补贴2700户。据了解,截至目前,重大民生工程余热供暖制冷项目覆盖面积76.19万平方米。完成老旧小区改造项目171个,总面积661.48万平方米,惠及9.5万户家庭。
十年间,青山持续聚焦提升居民生活品质,让市民住得上房、上得了学、享受得到好服务,全面提升居民安全感、幸福感。“天天敲门组”“顺顺吧”“好样的工作队”等载体让居民在家门口解决问题。“四点半学校”“社区好味到”大食堂分别为青少年和困难老人提供托管、就餐等服务。目前青山区已建有14家“社区好味到”大食堂,24家社区“四点半学校”,建成47处社区老年人服务中心(站),12处农村互助照料活动中心和23所中小学及公益普惠性幼儿园,从保障上真正做到了老有所依、幼有所养。
当前,青山正在加快将城市发展成果转化为民生福祉,共同缔造美好生活,擦亮幸福底色,“烟火青山”更有温度、更有品质!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版权声明:本文由武汉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