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家墩:石土堆起的武汉之窗百年前逃荒者在这开垦
全国重点新闻网 长江流域核心门户
唐家墩街站东社区党委书记宋安青,是土生土长的唐家墩人。“从我爷爷辈开始,就居住在这里。我出生到现在,在这里生活了56年。”宋安青说。在他的记忆中,自己还一度住过茅草屋。
“你知道什么是茅草屋吗?恐怕你见都没见过。”他笑着问记者,又自问自答地解释起来:“就是一根竹子,上面缠上许多草,然后再一根一根撑起来,做成房子。我就住在那里,想想,真是穷啊!”
宋安青介绍,他读书的年代,唐家墩只有小学没有中学,小学毕业后他只好到江汉北路上的28中读中学。上世纪70年代,高中毕业的他终于住上了瓦屋,到了80年代,唐家墩才有了楼房。
“当年我在红艳大队(唐家墩街的前身)当大队长的时候,汉口火车站那片地,蕞让我头疼。当时可没想到,现在修成了这么气派的火车站,成了武汉市的窗口。”宋安青说。
那个时候的汉口火车站的位置,是一片长了深草的草濠子,远离居民区,根本没有人愿意在那里种菜。“当时生产队的大队长,就是要抓农业生产,要确保武汉市民的菜篮子,领导来检查生产,希望看到满眼的蔬菜。可那个地方,总是一片一片的草濠子,每当检查的时候领导就会说:‘小宋啊,这里怎么还是草,你要想办法让它种出菜来啊!’”宋安青回忆说,“我难道不愿意那里种菜吗?办法想了很多,都行不通!那时候谁都不愿意到这里种菜,一来这里太野,二来由于地势的原因,还很容易被水淹,谁愿意看到自己辛辛苦苦种的菜,还没有收就被水淹了呢?”
上世纪90年代,汉口火车站及配套设施建设征用了这片土地,如今,这片时常害宋安青挨批评的地,成了武汉市的窗口,南来北往的旅客进入武汉看到的头部眼就是它。
在上世纪90年代初唐家墩是汉口的城郊接合部,随着发展大道、汉口火车站等重点工程建设及唐家墩住宅小区的逐步形成,尤其是唐家墩商圈的飞速发展,唐家墩逐步成为汉口的城市中心区之一。
90年代中后期,这里的街办企业快速发展,商业、金融、住宅、文化等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1992年,街办企业扬子江商业有限公司获市级“小巨人企业”称号。至1999年,该企业总产值达3000万元,年上缴利税近300万元。1997年,湖北省汽车运输公司腾出部分场地兴建华中果品批发市场。1999年~2000年,菱角湖湖畔建成武汉图书大世界;唐家墩村在汉口火车站站东兴建小商品批发市场,马场角沿新华下路两侧自然形成管材市场,香港路自然形成旧钢材市场。武汉家电工贸公司、武汉全国服装贸易中心、武汉市头部家中百仓储等相继入驻。2000年底,这里有各类大型专业市场13家。
如今,这些专业的市场,有很多又因为城市的发展而搬迁,菱角湖万达广场等新兴的商圈又逐步形成,这里也变得越来越繁华热闹。
上世纪中期,唐家墩的企事业单位和人口逐渐增加。一些工业企业相继入驻,湖北省汽车运输公司率先在万国跑马场旧址建湖北省汽车货运站。武汉市食品公司、江汉粮食复制品一厂、武汉毛条厂、武汉伞厂等近10家企业在马场角建立。
50年代中后期至60年代中期,工业进一步发展,唐家墩以东、以西、以北地带建立工厂50余家。规模较大的有武汉复印机总厂。武汉第五机床厂、武汉炼油厂、武汉农业水泵厂、武汉化学溶剂厂等20余家。70年代,迁入中央、省、市以及区属企事业单位近200家,职工近5万人。随着企事业单位的入驻,红桥村、工人新村宿舍等一批居民区也相继建成。这里成为武汉以轻工、机械为主的新兴工业区。
这里成为工业区的时候,宋安青刚好高中毕业回到村队里,当时很羡慕那些能进厂当工人的同龄人。当农民每天5点就要起床下地干活,干两个小时早工回家吃早饭,然后再继续去地里,但这个时候工人才一边吃着早餐一边慢慢往厂子里走,“就冲着这2个小时的睡眠时间,也想当工人啊!”宋安青说。当时不想当农民,曾想过去当兵,一来当兵很光荣,二来当兵回来就不用当农民了。去报名时才知道,按政策,家里有一个人当兵,就不能再去了,宋安青的哥哥在他之前就入伍了。
刚当农民那阵子,每每拖菜去城里收购站,如果路过江汉北路附近,宋安青总要把头低着,生怕被同学看见,觉得很丢人,有些同学还给他起了外号叫“菜哥哥”。当时听着这个称呼,心里很不是滋味。后来随着城市的发展,宋安青所在的村也成了城里,不仅是城里,还是城市中心呢!现在那些当年他羡慕的,当了工人的同学,又羡慕起他来。
“剪卡神器”不靠谱 iPhone5尝鲜者剪卡需谨慎
长江日报简介长江网简介网站地图豁免条款联系我们采购信息
长江互动传媒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鄂ICP证:020001-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举报邮箱:
版权声明:本文由武汉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