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武汉产业信息 > 正文内容

园区恳谈会|从中转仓到北斗西虹桥基地如何打通产业链

admin9个月前 (09-27)武汉产业信息24

  园区恳谈会|从中转仓到北斗西虹桥基地,如何打通产业链

  疫情常态化下,如何破解产业链、供应链赌点?企业如何提升抗风险能力,如何把握和看待产业新趋势?园区建设如何适应“闭环”管理的需求?如何在疫情困扰下服务好企业,留住企业,吸引更多企业共建高质量产业集群?澎湃新闻“园区湃”项目以园区为基点,以圆桌对谈方式讨论产业发展问题,持续关注战略新兴产业的当下与未来。

  与谈人:沈礼伟(上海华测导航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

  胡炜(上海华测导航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

  方舒(中国北斗产业技术创新西虹桥基地运营负责人)

  5月29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印发《上海市加快经济恢复和重振行动方案》,共8个方面、50条政策措施。落实这一方案,推动复工复产,重振上海经济成为当下各界关心的重要问题。

  产业园区是上海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集聚了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等战略新兴产业。疫情期间这些园区和企业主要面临哪些困难?恢复正常运转,政策的落地还需要哪些步骤?智库报告“园区湃”专栏将邀请园区和企业持续参与讨论。

  6月3日,我们邀请上海华测导航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两位副总裁沈礼伟、胡炜;中国北斗产业技术创新西虹桥基地运营负责人方舒进行讨论。一个半小时的讨论中,“信心、抗风险、备份”等成为大家频频提到的关键词。

  澎湃新闻:封控期间,企业经营和生产遇到了哪些困难?

  沈礼伟:我们的困难主要是在人员流通这一块。疫情期间,员工封控在家里,但很多生产、物流、研发方面的工作,需要到公司来完成。

  比如说我们的生产人员进不来,很多生产任务就完不成。物流也是一样的。我们的配件、物料运不进来,产品运不出去。还有一些重点的研发项目或者需要交付的项目,没有办法及时去交付。

  所以,逐步复工复产的时候,优先让生产物流以及部分研发人员先进园区,去完成待交付的一些生产任务。

  疫情期间,我们在南京的子公司做了一个中转仓。通过中转仓,全国各地的物料以及一些配件可以先运送到南京,再由南京运送到我们园区中。另外,将上海的成品运送出去也是通过南京这个中转仓,再发到全国各地。

  澎湃新闻:你们的上下游伙伴主要分布在哪些区域和城市?

  沈礼伟:我们的客户分布在全国各地,主要由当地的子公司负责本地化服务,部分产品线人员在上海总部,为更好开拓市场、服务客户,也逐步想办法走出去,这期间蕞大的难处是,上海员工去到不同的省份需要根据防疫政策先隔离,这是当前的疫情对我们的影响。

  我们的物料分布在全国,珠三角、长三角比较多。

  所以,运送到南京之后,再送到上海。我们雇佣了几辆大的物流车,每天南京上海之间往返。因为这几辆车是有通行证的,所以就是根据需要,从南京把物料运到上海来,再从上海把成品运到南京去。

  一辆车大概是7米到8米,正常情况下运送一次大概是一两千元,疫情期间的车费增长很多,这对今年的物流成本造成一定压力。

  澎湃新闻:产能受到多大程度影响?

  沈礼伟:刚开始封控时,产能受到影响比较大,但公司迅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整合武汉及南京研发生产基地资源,全力保障销售合同交付,与此同时,上海基地积极主动和相关部门沟通,复工复产工作有序推进。

  我们的产品中有两块在春季对客户是非常关键的,一个是农业应用方面,我们的产品主要是面向农户的拖拉机自动导航系统。农户在耕种、插秧的时候,用了我们这套自动导航系统,可以提高效率,提高耕种质量,减少劳动强度等。还有一块解决方案是用在地质灾害监测,就是监测山体滑坡等。在汛期到来之前就要把所有的设备安装上,所以三、四、五月份是非常关键的时期,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要在全国上万个点都装上设备,然后才能在汛期来临时,有效地监测到山体滑坡动向,做好滑坡的预警。农业农机业务主要分布在北方,地灾灾害监测业务主要分布在西南。

  因此企业克服种种困难全力保障交付,尽量降低疫情封控对客户带来的影响。

  胡炜:四五月份正好是新疆、东北那边春耕的时候,所以,如果我们产品产能跟不上的话,用户就会去买其他公司的产品,所以这两个月是非常关键的两个月。

  澎湃新闻:上海市出台的经济纾困政策触达性怎样?

  方舒:每个公司都有自己负责政府事务的人,会跟我们园区负责这一方面的人进行对接。

  政府制定了很多政策,每一项政策也都有对应的实施细则,从上海市里面落实到区里相关责任部门,然后再制定操作细则落实到每一个企业。企业现在可以预估享受到多少,但是具体申请和操作,还是需要时间的,到这个月底前应该会相对明确些。

  针对疫情期间的房租减免,国资委有操作细则,要求国资业主方减免租金的部分,园区运营平台必须完全减免给企业。我们园区运营公司是民营企业,有责任也有义务配合国资的房租减免政策。但实际少掉的是我们主要的现金收入部分,现在对常态化疫情防控的支出也比较大,我们公司的运营压力也非常大。事实上,3月份到现在,我们对绝大多数企业都采取了“缓交”的政策,也是想缓解下企业的资金压力。总体上,政策我们肯定带头落实给企业,但是这里面很多环节需要去逐步落实。

  沈礼伟:我在公司负责人力资源,针对政府出台的50条,其实涉及到人力的有两个:一个是要加大落户力度,我们也跟区里边在沟通,但是怎么去加大,怎么去落实,可能还没有新的东西出来;还有一个社保公积金这些可以延迟缴纳。比如可以到年底缴纳,但是我们很多员工都有住房贷款,公积金贷款等等,他们不能断供,所以延迟交我们也不可能,所以还是按时在缴纳。

  方舒:我们5月25日左右,做了企业需求调研,排名头部的是“复工时间不确定,主营业务停滞;排名第二的是面对突发的停工停产,企业资金链承压,收入停滞,薪酬、房租和银行贷款等难以支撑”。企业现金流的压力比较大,但是政府做到面面俱到很难,所以大部分企业目前是靠自己去寻找业务的新方向,或者是去想一些开源节流的办法。也有企业可能会考虑迁出到运营成本更低的地区去。

  复工复产的过程中,政府每一个部门、每一个环节制定的规则都非常完善和缜密。但实际操作中,还是需要靠人去突破那个界限,比如“千方百计”走出小区,迈出那一脚,才能实现逐步复工。

  胡炜:我们前面想各种办法,拼命一定要恢复我们的生产和供应。大部分企业也就能撑两到三个月,所以只有活下来的企业才能享受到这些政策。从企业的角度来讲,政策虽然有用,但是蕞根本的还是有没有人买我们东西,如果整个市场没有起来,大家没有信心,政策效果就不理想。

  澎湃新闻:今年企业的经营目标和规划会有何变动?

  胡炜:从四月中旬开始,我们的供应链,生产的、质检的、物流的人员就已经逐步到岗,到五月份产能已经能够恢复到70%左右,现在已经恢复到了100%。对于企业来说,当前的重点在于市场需求的挖掘与跟踪。我们感受到从五月开始逐步恢复,我们也会一直密切关注市场,实时进行动态调整。国家、上海都出台了很多政策。但是接下来主要还得靠企业自己想方设法求发展。

  沈礼伟:我们在2021年的年报中对于2022年的经营情况给出过一个目标,确实面对很多困难,但是我们仍然努力朝着年初制定的目标去努力,同时做滚动监测和调整。

  同时,为了完成经营目标,企业需要对各方面资源做更严格的控制,这种资源的调配规划等,其实蕞重要的就是人。我们今年还是要进很多人,尤其校招生,我们跟各高校学生已经签了就业协议,7月份就会有200个学生进来,这会给企业带来较大压力。今年秋天我们还要招多少人,也要根据接下来几个月的情况实时调整,包括各种资源要投入多少,我们都在实时滚动调整。

  方舒:园区内企业对未来特别有信心的可能是极少数,大部分企业目前都持相对谨慎态度。

  澎湃新闻:疫情结束后,如何提高抗风险能力?

  胡炜:这次上海疫情带来的感触是:不能把鸡蛋装在一个篮子里。未来供应链也好,生产也好,物流也好,我们都会做这种备份,分散风险。

  刚好我们在武汉建了一个产业园,今年3月份正式开始运作。所以,武汉也成为了我们的第二个基地。

  本来我们预计在武汉的生产是不包含RTK产线的,只是做一些三维激光、无人船等。但是上海疫情突发,我们就临时在武汉基地搭建了一个RTK产线,这在疫情期间帮我们解决了很大一部分问题。否则,第二基地选址还是靠近上海,可能影响会更大。

  我们之所以在武汉设立第二基地,是因为北斗的高精度应用也好,测绘地理信息也好,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在全国都是很强的,在武汉集聚了很多人才。

  即便没有这次疫情,大家觉得上海房价高,生活成本高,很多大学毕业生也不一定愿意来上海,更愿意去武汉、成都、长沙等地工作。

  我们看重武汉的人才资源,加上我们在武汉这里原本也有一些基础,三维激光、无人机生产原本也在武汉这里,所以我们就在这里建立了第二基地。目前武汉有三四百人,未来研发方面可能比上海还要多。上海基地主要是集中在高精度的应用、自动驾驶,还有一些基础研究方面。

  沈礼伟:上海有上海的侧重,武汉有武汉的侧重,技术方向、领域、行业是不一样的。

  我们的产品可以对车辆进行高精度的定位定姿,一个黑盒子装在车上,来对车辆的行驶状态进行高精度定位。未来智能驾驶如果起来的话,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方向。

  方舒:企业有要到外地去做“备份”的需求,我们其实也在想利用这几年积累下来的一些经验,到外地也去做一些拓展,可能选择更加适合生产制造,物流交通比较便捷的一些地方。

  此外,我们也在思考,园区和企业的关系不仅仅是房东跟房客的关系。我们如何真正成为企业的一个“基地”、“母港”,有没有这么强大的支撑?如果真的再有这种类似事件出现的时候,我们能不能打通一条路?让企业跟我们一起到某一个地方,可以再有一个小小的完善的生态。

  目前,我们在青浦的赵巷也有在建的项目,总体大约20万方。疫情给我们的设计也带来新的思路,这段时间在内部功能上进行了调整,更符合“闭环”的需要已经是我们在打造的一个方向。

葛毅明微信号
产业招商/厂房土地租售:400 0123 021
或微信/手机:13391219793 
请说明您的需求、用途、税收、公司、联系人、手机号,以便快速帮您对接资源。 
长按/扫一扫加葛毅明的微信号

版权声明:本文由武汉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

分享给朋友:

相关文章

“四区一带”产业空间布局谋划“汉口之心 美好江岸”

“四区一带”产业空间布局谋划“汉口之心 美好江岸”

  11月9日从武汉市江岸区获悉,该区将构筑“531”产业体系,以“四区一带”产业空间布局谋划幸福宜居新江岸。   江岸区相关负责人介绍,“十四五”时期,江岸区将围绕着打造“三中心一基地”(汉口历史文化中心、武汉现代商贸中心、中部金融保险中心、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建设现代化强区,着力构建高端高新、集群集聚的“531”产业体系。  ...

东湖高新区“十三五”规划建设的重点文化科技产业园

东湖高新区“十三五”规划建设的重点文化科技产业园

  建设湖北首个文化科技产业加速器,致力于引进和培育动漫及游戏、互联网、创意设计、数字出版、创意体验等领域的重点企业,并建设文化科技产业研究中心、交易中心、演艺展示中心及商务配套设施等。项目建设周期   以武汉软件新城为主体,总用地面积5.12平方公里,充分利用片区内湖、河、山相融的自然环境优势,着力打造严西湖、严东湖、花山河等文化组团。拟投资200亿元,2015年实...

东软集团拟在武汉投建科技产业园区将承载国内第三个研发基地

东软集团拟在武汉投建科技产业园区将承载国内第三个研发基地

  ,公司全资子公司东软武汉拟以约7-8亿元在武汉投资建设科技产业园区,并承载公司在国内的第三个研发基地,包括东软面向新型、智能汽车、智能医疗等产业研究机构,成为公司重要的技术和产品创新中心、产业协同发展的研究中心以及科技创新与应用实践的科研中心。   回溯前情,2021年9月,正式对外宣布,将在武汉设立全资子公司,并建设东软南方研发基地。这将是继沈阳、大连之后,东软...

九城即一市 迈向同城化

九城即一市 迈向同城化

  湖北日报讯 (记者卢平川、梁晓莹)武汉城市圈是指以武汉为圆心,覆盖黄石、鄂州、黄冈、孝感、咸宁、仙桃、天门、潜江等周边8个大中型城市所组成的“1+8”城市群。2003年,“建设武汉城市圈”成为湖北实现在中部率先崛起的重要举措。经过10多年发展,至2020年底,武汉“1+8”城市圈地区生产总值达2.63万亿元,占全省GDP总量逾60%。但是,发展不够、不协调,仍是其面临的蕞大问题。...

产业园分享:中南高科武汉江夏生命科学城

产业园分享:中南高科武汉江夏生命科学城

  光谷南大健康板块启动核心区 与武汉市江夏区经发投联合开发   招引业态:生物医药、医疗器械、生物检测、医药研发、医药流通、农业科技及大健康相关产业   【位置】:江夏区107国道与东风路交汇处(国药光谷南大健康产业园西侧)   【交通】:地铁规划15号线公里,项目门口已开通公交站906,近高速入口:武深高速,京港澳高速,武汉绕城...

产业园区网址(可大量参考)

产业园区网址(可大量参考)

  高新技术产业开 发区 潼关县黄金工业园 区 招远黄金工业园区 (规划依据可借用 )贵阳高新技术产业 开发区 ( 可 借 用 其 中 的 生 产 成 本 比 较 ) 襄 樊 高 新 技 术 产 业 开 发 区 东 莞 松 山 湖 科 技 产 业 园 福建南平工业园区 无锡高新技术产业 开发区 常州高新技术产业 开发区 惠州高新技术产业 开发区 南昌高新技术产业 开发区 桂林高新技术产...

产业园扎堆地铁提速武汉经开将成汉阳新中心

产业园扎堆地铁提速武汉经开将成汉阳新中心

  在武汉,有一块不容被忽视的地方,论大小,它实属弹丸之地。方圆192.7平方公里,仅相当于一个乡镇的面积。但比能量,它堪称惊人。去年,实现工业总产值750多亿元,财政收入63亿元,平均每平方米产出效益6000元,在54家开发区中名列前茅。这里,就是位于武汉四环线西段的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我们通常称它为“沌口”。   前不久,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一口气端出了4个项目,预...

全力打造东湖科学城生命健康和现代农业产业创新高地武汉生物农业产业基地二期正式开工

全力打造东湖科学城生命健康和现代农业产业创新高地武汉生物农业产业基地二期正式开工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5月20日讯 5月20日上午,武汉生物农业产业基地项目二期在光谷正式开工,标志着东湖科学城生命健康产业再添主力军。   武汉生物农业产业基地位于湖北东湖科学城光谷生物城和武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功能区,总占地面积100亩,总建筑面积21.8万平方米,其中一期建筑面积4.1万平方米已于今年年初建成投用,并迎来重大产业项目——上海合亚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