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战一季度 誓夺开门红YMG记者蹲点直击“重点项目”
今天的项目档次,决定着明天的产业高度、经济强度。奋战一季度,誓夺开门红,离不开项目的支撑。昨日,YMG全媒体记者奔赴老岚水库、烟台蓝色药谷·生命岛、东方航天港等重点项目建设现场进行蹲点,近距离倾听全市项目建设的蕞强音。
运输车来回穿梭,挖掘机上下舞动,工人们精神饱满、挥汗劳碌……昨天上午,在老岚水库项目建设现场,一幅“等不起、慢不得、坐不住”的建设图景展现在眼前。
鼓足虎气、铆足虎劲,“争取一天一个样”,全力冲刺“开门红”。“这里是是未来混凝土重力坝所在位置。目前,在场施工人员260余人,施工机械60余台套,全力以赴做建设。”中国水电六局华东公司副总经理宋晓光指着外夹河北侧的山体说,项目部狠抓责任落实,强化精准管控,制定科学合理的施工进度计划,把计划细化到周、细化到天。每天召开施工生产例会,对当天存在的问题研究制定措施,对第二天的施工任务进行布置和安排,确保老岚水库工程快速推进。
老岚水库位于福山区、牟平区和栖霞市交汇处、外夹河中游,是时隔60年后烟台启动建设的又一大型水利工程,是全市水网建设的重点工程,也是全市现代水网体系的关键节点。老岚水库工程列入了国家“十三五”水利发展调整规划、2020至2022年建设的150项重大水利工程清单,以及全省水安全保障总体规划、全省新旧动能转换头部批优选项目。水库建成后,年平均可增加供水量4530万立方米,相当于多了3/4个门楼水库,对构建市委“1+233”工作体系和“12335”中心城区建设格局有着重要意义。
自2020年10月26日老岚水库枢纽工程开工建设以来,老岚水库枢纽工程已完成导流明渠、上下游围堰、主河道一期截流及重力坝固结灌浆、刺墙基础开挖等。目前,正在进行重力坝坝体、消力池挡墙混凝土浇筑和黏土心墙坝基础土石方开挖、断裂带处理。
水库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建好这一重大项目、重大工程,质量安全至关重要。
在坝基位置,20余名建设工人弯腰蹲坐在地上,手持铲刀和刷子,认真清理细碎浮渣。“要把浮渣和水清理干净,只有这样,未来浇铸混凝土时,才能与岩石紧密接触,从而保证坝体稳定。”宋晓明说,为将老岚水库建成优质工程,项目部实施了包保制度,从项目班子成员到部门主任,每个人都制定了责任区域和责任范围,每天实施带班制度,靠在现场解决问题,严格实行“三检”制度,严把材料关、严把工序质量,坚决确保质量安全。
下一步,老岚水库建设各参与方将按照“力争2023年具备蓄水条件”的总目标,2022年全面推进枢纽工程建设,完成重力坝主体混凝土浇筑;2023年完成枢纽工程建设,库底清理、消毒等工作,通过蓄水验收,力争具备蓄水条件。
只争朝夕、勇创一流,一座城市新“水缸”正在加速成型。(YMG全媒体记者 苗春雷通讯员 姜克攀 摄影报道)
牟平区烟台蓝色药谷·生命岛项目现场一片火热,远眺之下,一辆辆桩基设备发出强有力的打桩声,载有沙石的重型卡车有序出入工地,头戴安全帽、佩戴口罩的工作人员正认真指挥着。
昨天上午,记者走进生命岛,感受那顽强的“生命力”。烟台蓝色药谷·生命岛项目作为山东省和烟台市的重点项目,以生龙活虎、虎虎生威之气势,彰显“开局就是决战,铆足劲头加油干”之精气神。
“你好,请出示健康码、行程码,测量体温。”在烟台蓝色药谷·生命岛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创新应用基地,进入施工现场前,需要进行测量体温、核对人员身份和身体健康登记,核实无误才可进入。
施工现场,机器轰鸣,一座座塔吊挥舞长臂,一辆辆挖掘机张开抓斗,为渣土车装料,不远处,干细胞与再生医学接待中心已见雏形。
“目前,该项目主要进行地坪桩、工程桩、止水帷幕搅拌桩、支护钢板桩的施工,截止到3月7日,已完成9栋楼的工程桩桩基施工,其中部分楼座已经开始楼基础垫层浇筑施工及承台、地梁钢筋绑扎施工。项目桩基工程施工进度达到60%,项目整体工程进度15%。”烟台生物医药健康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谭剑钊介绍。
与此同时,烟台国际医药创新应用基地项目(一期工程)目前正在进行一期桩基工程施工,主要工程包括各建筑单体的工程复合桩工程施工、及园区地坪桩工程施工。截止到3月7日,项目一期桩基工程进度达到50%,项目整体工程进度10%。项目已完成一期4#、6#、7#、8#、17#、18楼工程桩,同时完成9#楼地平桩,项目工程进度按照预定计划快速推进。
“经济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水平招商引资,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发展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产业具体工作部署,在打造烟台蓝色药谷·生命岛产业园区方面,医药健康集团创新工作思路,推行园区建设与双招双引工作‘双轨道’运行的发展策略,致力于实现园区建成即企业投产的无缝对接效果。”烟台生物医药健康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沙君明表示。
招商引资工作中,注重围绕细分产业领域骨干企业,强化“外引内育”。着力从医用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医美抗衰、未来食品、中医中药、医疗器械等六大领域实现突破,积极对接北京、济南、上海、苏州、南京、广州、深圳、成都、武汉等地的社会化招商单位,打造国内招商一张网。同时,加快海外创新中心建设运营,与国丰集团香港、日本、韩国等招商中心紧密合作,形成一张海外招商网。
截至目前,蓝色药谷“生命银行”项目、医美抗衰产业化项目、病毒快检消杀生产项目、石墨烯医疗项目、生物医药MAH/CDMO公共服务平台项目、大健康领域交互式新零售直播产业基地项目、大型医用加速器等60多个项目完成前期沟通考察,40多个项目初步达成合作意向,20多个项目已签订入园意向协议,将陆续落地园区。目前已完成企业注册10余家,正在办理工商注册10余家。
工程稳中有进的成绩来之不易,这得益于牟平区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政策举措,助力项目建设跑出“加速度”。
为加速推进区域评估成果运用,推动营商环境高质量发展,满足企业实现“拿地即开工”的期望,1月份,牟平区举行了“蓝色药谷”医药集团区域评估成果运用座谈会。
蓝色药谷作为区域评估试点,由牟平区政府出资,对该区域涉及的798亩地块区域整体进行事前评估。当前,蓝色药谷产业园环境评估、水土保持、水资源论证、交通评估等5项区域评估事项报告已编制报主管部门备案。原需由企业自行编制相关评估、方案的费用,统一由区政府支付,免费提供给进入该区域的项目共享使用,实现区域评估代替单个项目的重复评价,进一步缩短项目审批时间、减轻企业负担,加快建设项目落地。截至目前,仅药谷一个项目的区域评估,已为企业节省资金超过300万元。
蓝色药谷·生命岛项目工程施工负责人刘鹏飞表示:“很荣幸在牟平区享受到区域评估的先行先试红利,我们将在项目洽谈过程中大力宣传区域评估有关政策,并做好评估后的有关检测和验收工作,快速壮大项目规模,确保项目健康发展。”
下一步,牟平区将组织审批部门继续跟进指导,将“新满意”政务服务理念进一步下沉到镇街、园区,共同推进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YMG全媒体记者 全百惠 摄影报道)
进入3月,位于蓬莱北沟镇的万华新材料低碳产业园里,基础设施建设、土地征迁、文物勘探……项目多项前期工作仰头并进,在这个春天里,蓬莱区加速为这个烟台石化及化工新材料产业链的领建园区拼搏奋斗,全力以赴,誓夺“开门红”,确保项目能在4月1日开工建设。
3月8日上午,蓬莱区北沟镇北姜路西侧,施工人员正在加紧拆除几处大棚结构架,机械开始进场进行土地清表工作。
“清表工作主要是平整土地,为后续正式施工做好前期准备工作。”还不到夏天,北沟镇副镇长段新城已经被太阳晒得黝黑,连日来,他一直在清表现场忙碌着,早上6点出门,披星戴月归家。段新城告诉记者,万华新材料低碳产业园一期占地3311亩,其中起步区1231亩已完成评估及补漏。土地征迁签约后开始土地清表。
围绕项目快速推进,各项配套保障措施尤为重要。在园区特勤消防站对面空地,万华一期仓库地质勘查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共132个孔位,现在已经完成69个孔位,目标过半了。”北沟镇人大副主任、园区项目负责人王永增在现场介绍。
与此同时,不远处的栾家口港区,数名头戴橙色安全帽的山东众成岩土工程有限公司施工人员,正对配套码头工程进行海洋地勘。3月6日,园区开始海上地勘作业,现已累计完成3个钻孔。
为了确保项目进展,产业园工作专班的各项工作紧锣密鼓地进行着。当天上午,蓬莱区城发集团、北沟镇政府、园林设计单位也来到园区现场办公,对接园区道路绿化、亮化、美化等规划事宜,并确定了时间节点和具体设计要求。
万华新材料低碳产业园是烟台市6个省级化工园区之一,也是烟台石化及化工新材料产业链的领建园区。园区总体规划25平方公里,在烟台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已批复6.93平方公里,是省内化工园区认定后,头部个经省政府批复完成扩区的化工园区。现有德国康爱特、烟台安诺其、蓬莱嘉信等在产化工企业10家,产品主要包括热压敏材料、生物制药、分散染料、医药中间体、有机颜料等。
争分夺秒,项目进展按下“快进键”。万华新材料低碳产业园项目打造集石化、精细化工及新材料于一体的高端化、绿色化、规模化、一体化的综合化工园区,一期投资约232亿元。为了满足项目建设的供电、供热、港口码头、大件运输等需求,蓬莱区成立项目工作专班,提前介入,加紧推进各项审批手续办理。年内计划投入6.8亿元,完成维修站、仓库等主体施工。
目前,项目已完成备案、节能审查、规划方案设计和部分施工图设计,正在抓紧进行文物勘查、土地征迁等工作,计划3月15日取得图审受理意见,3月17日完成施工许可手续办理,3月底完成文物勘探、现场平整、临时水电接入,具备进场施工条件,4月1日开工建设。配套码头和长输管廊工程3月底完成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9月底完成立项、岸线月底完成施工设计,年内具备开工条件。
蓬莱万华新材料低碳产业园,是蓬莱“两城两园”布局的重要一环,也是未来五年产业发展的主引擎。蓬莱区高点定位、高标建设、高效运营,高水平抓好发展规划、产业布局和园区管理等工作,加快万华新材料低碳产业园、中节能万润新材料工业园、泰和新材新材料工业园等项目建设,向着放大产业集聚效应,聚力打造国内一流的低碳新材料产业园大步迈进。(YMG全媒体记者 刘晓阳通讯员 吴延朋 摄影报道)
东方风来,满目皆新。迎着明媚的春光,海阳东方航天港迎来了新一轮大干热潮。工程车辆来回穿梭,工人们紧张作业,机械轰鸣声响动大地,处处尽是新意扑面、生机勃勃的建设场景,令人倍感振奋。
“我们所在的位置是海上发射技术服务港,正在建设的项目是指控中心,这是东方航天港海上发射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建成后将为海上发射提供测发指挥、飞行控制、通信保障等全方位服务保障,也将成为航天文化旅游的一大板块。”海阳市航天产业发展办公室副主任徐文介绍。
东方航天港是海阳经济版图中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从2019年长征十一号固体运载火箭以海阳港作为出海母港首次成功海上发射,海阳便着眼东方航天港重大工程建设,迅速规划布局、落子成势。
短短1年时间,东方航天港迅速起势,拉起了航空航天产业发展的四梁八柱。2021年,海阳累计签约10个航空航天产业项目,涉及星箭研发制造、航天高端配套、卫星数据应用、航天+海工装备、航天文化旅游五大领域,打造高质量航空航天产业集群。
“东方航天港是海阳的荣耀,我们将举全市之力,打造集海上发射、星箭产研、卫星应用、配套集成、航天文旅为一体的商业航天产业集群,努力将海阳建设成为商业航天的新高地、新旧动能转换的先行区。”海阳市委书记刘海彬说,2022年,海阳将围绕“1+7”商业航天全产业链发展格局,以“天上有星、海上有船、陆上有箭”为目标,打造运载火箭海上发射及综合试验中心,以星箭研发制造、航天高端配套、卫星数据应用、航天文化旅游、航天+海工装备制造、空天运输及搭载服务、航天科技应用等为重点方向,按照“抓发射形成能力、抓园区强化载体、抓产业尽快成势”的思路,一面全力以赴保发射,一面争分夺秒建园区,全面掀起东方航天港开发建设热潮。
“项目建设方面,我们快速推进中科院空天院海阳分院、指控中心、卫星数据应用中心、商业固体火箭海阳产业基地二期、东方空间‘引力一号’固体运载火箭AIT中心、星河动力商业固体火箭研发制造基地、九天行歌液体火箭推进剂贮箱7个项目建设,争取早开工、早投产、早见效。”徐文说。
据了解,中科院空天院项目规划建筑面积约6万平方米,目前4号临时厂房改造的建设进度已完成50%,2号临时厂房已经开始打夯工作;指控中心建设已经完成桩基施工,开始绑扎承台基础钢筋;卫星数据应用中心,规划建筑面积约33.3万平方米,预计4月完成数据应用展示中心建设,年底前完成数据中心、孵化办公楼主体工程建设;商业固体火箭海阳产业基地二期,占地约444亩,主要建设星箭一体智能化总装测试厂房(技术中心A)和全箭贮存库房,力争今年6月开工,2023年建设完成;东方空间“引力一号”固体运载火箭AIT中心项目,力争今年9月开工,年底前进行AIT中心基础工程;星河动力商业固体火箭研发制造基地项目,力争今年9月开工,年底前进行总装车间基础工程建设;九天行歌液体火箭推进剂贮箱项目,力争5月开工建设,年底前完成生产车间主体建设。
项目完成后,东方航天港将凝聚强大科研力量,形成航空航天技术研发高地,为固体火箭实现本土化生产提供完备配套支持。在提升海上发射能力保障的同时,海阳还将进一步发展卫星数据应用、航天文化旅游等产业,扩大航空航天产业边界,腾出更大发展空间。(YMG全媒体记者 庞磊通讯员 姜雅静 摄影报道)
春日午后阳光下,矗立在岸线的“大风车”随风摆臂,光伏发电项目工地里,工人们正整理、搬运工程器材……3月8日下午,记者驱车来到位于莱州市虎头崖镇虎头崖村的海边光伏发电项目现场,映入眼帘的是生机盎然、动力十足的壮观画面。
“我们克服一切困难,抢工期,经过3个多月的安装工作,华电虎头崖50MW光伏项目设备完成调试投入发电、运行。在阳光充足的条件下,该项目日发电量220MW。”华电莱州公司安全总监、副总工程师胡海亮说。
2022年,莱州市共有新开工项目66个,续建项目20个,储备项目11个,计划总投资1307.9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28亿元,预计一季度完成投资17.3亿元。眼下,莱州正快马加鞭,奋力做大新能源产业,推进整县光伏、海上风电、沿海浅滩光伏等新能源项目建设,聚力打造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创建国家现代能源经济示范区。
发展新能源,开辟“新赛道”,近些年,莱州市坚持因地制宜发展光伏、风电等可再生能源,逐步提高清洁能源占比,能源结构持续优化。截止到2021年底,该市共有风电、光伏、生物质发电企业18家,新能源累计装机容量达到150万千瓦,力争2022年底突破180万千瓦。
“‘十四五’时期,莱州将把新能源做为新一轮高质量发展的蕞大增量和‘换道超车’的重要机遇,积极引进和培育风电、光伏全产业链,实现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努力打造山东半岛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创建国家现代能源经济示范区。”莱州市委副书记、市长陈钢表示,该市将以海上风电、光伏开发建设为契机,坚持陆海资源统筹开发、集中式与分布式并举、电力装机生产与上下游产业协同,预计到2030年,新能源装机总量将突破1000万千瓦,完成投资860亿元,实现研发、装备制造和运营维护一体化协同发展,全产业链产值超过500亿元。
有明确的发展方向和目标,还要确定打法和路径。莱州首先瞄准海上光伏的突破发展,积极研究上级相关工作规划,争取政策支持,目前已初步列入“省海上光伏建设工程行动方案”的海上光伏选址11处,总容量约600万千瓦,预计总投资480亿元。未来,该市一方面按照规划批复时序加快600万千瓦的海上光伏项目以及整县屋顶分布式光伏、土山新能源大基地等新能源重点项目建设;另一方面大力培育光伏发电装备产业,加快引进一批符合产业政策、生产工艺无污染、能耗低的智能光伏组件生产项目,支撑光伏大规模开发需要,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开展合作,补链强链延链,形成半岛北重要的光伏发电装备产业集群。
聚焦新能源,闯出“新赛道”,未来莱州还要突破发展海上风电。记者了解到,莱州市海上风电虽然起步晚,但建设基础优势较好,近期计划开工建设的莱州市蓝色海洋渤中海上风电项目总投资35亿元,装机容量30.1万千瓦,预计2023年底并网发电。目前正在争取装机容量50万千瓦、总投资60亿元的国华能源渤中J海上风电项目。此外,还要重点规划建设高端风电装备基地,依托渤中海上风电基地建设,在临近风场资源、出港条件良好、运输成本优势明显的三山岛区域,推进7—10兆瓦风电机组技术研发及规模化应用,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10兆瓦及以上风电机组和轴承、叶片等关键部件,带动风机制造、海洋装备、技术研发等全产业链协同发展,打造集研发设计、智能制造、运维服务于一体的风电装备产业集群。
突破发展储能产业是莱州市开辟“新赛道”的又一个重要举措。目前,该市已建成阳光电源土山镇32兆瓦/64兆瓦时光储融合项目。在此基础上,还将继续扩大新能源配套储能容量,提升新能源参与调峰能力。其中,总投资8.5亿元的华电莱州200兆瓦/400兆瓦时储能项目,计划4月份开工,12月份建成投运;总投资6.5亿元的沙河镇150兆瓦/300兆瓦时储能项目,计划下半年开工,2023年建成投运。(YMG全媒体记者 唐寿锐通讯员 张立晓 摄影报道)
3月7日,栖霞市蛇窝泊镇大帽顶村老果园改造提升和示范园建设工作正式开工。在果园里,挖掘机正在来回作业、果农们手持油锯向一棵棵苹果树“开战”,一幅整齐、宏大的“伐旧建新”画卷正徐徐铺展开来……
近年来,栖霞市一些果园“老龄化”严重,产量下降、质量提升难,制约着苹果产业发展。栖霞市把老劣果园改造当作关系农民切身利益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转型的重要工作,积极引导果农改造老劣果园,大力推广苹果新品种和标准化生产技术。蛇窝泊镇积极发动,强抓农时,锐意推进苹果产业革命。
前几年,蛇窝泊镇先后将南榆疃村、文石村打造成“强果富农”样板村,共将2000亩老果园“返老还童”,在全镇范围内反响强烈。
今年,蛇窝泊镇全力推进老劣果园改造,将果业转型升级这场“果业革命”进行到底,对以大帽顶村为中心的1000亩老劣果园进行“更新升级”。
据蛇窝泊镇镇长林向阳介绍,在改造过程中,蛇窝泊镇坚持政府扶持引导、村党支部组织发动、农户全员参与,统一伐树、统一购苗、统一翻地、统一规划,以点带面、从线到片,稳妥快速高效推进老劣果园改造。
栖霞要突破发展,离不开苹果产业的支撑。全面落实烟台苹果产业转型升级三年行动计划,栖霞市坚持市镇村三级同频共振,按照伐老建新、“三改三减”等技术路径,2022年栖霞市计划改造老劣低效果园12万亩以上,达到改品种、提品质、靓品牌的目的。
3月8日,一场推介樱桃新品的“农村产业振兴示范项目会”在栖霞市庙后镇的丰卓联合社樱桃技术大讲堂举行。庙后镇党委书记李岱晨亲自上阵,讲解“樱桃产业发展”这堂技术课。听众是33个村党支部书记和镇选聘的技术推广员。
樱桃产业是庙后镇种植业的重要支柱产业。现如今,樱桃产业发展进入了瓶颈期:一是树老品种老,种植模式落后;二是防御自然灾害风险差,花期遭遇倒春寒着果少,膨大期下雨易裂。
如何让樱桃这个“致富果”继续鼓起果农的腰包?庙后镇给出了樱桃产业“提档升级、更新换代”的发展路径。
路再好也得靠引导。今年,庙后镇创新推广方式,把示范园建在群众身边,先行在后许家、上林家等10个村打造“一亩樱桃示范园”,村里自筹资金建设防雨棚,镇上免费给村提供7个品种450棵樱桃苗木,示范引导果农,也让果农足不出村就能学到樱桃种植新技术。
会后,大家参观丰卓联合社樱桃示范园大棚。下庄村村支书范作华和村技术员林胜春,围着“一根杆”樱桃树研究个不停。“这棵树结了120个果,大约能下3斤樱桃。”林胜春一口气把面前树上的樱桃逐个数了出来,还算出一亩的毛收入能达到“八九万元”。算过账后,他告诉村支部书记说:“一亩樱桃能卖上5万就赚钱。这个可行!”
确实,新品种、新栽种技术不容小觑。据在丰卓联合社工作的鸿顺农业技术人员鲁鹏介绍,丰卓组培新品樱桃苗木,具有丰产、抗病、土壤适应性强的特点,而且以“一根杆”模式栽种亩产可达5000-6000斤,是传统种植模式的2倍多。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在后许家村,三座樱桃大棚已拔地而起,村党支部副书记王义喜正带领着村民们热火朝天地犁地挖坑,栽种刚从丰卓联合社拉回来的樱桃苗。“现在,樱桃大棚起来了,民宿也整好了,咱百姓的好日子就在前头!”王义喜对后许家村的未来心生憧憬。(YMG全媒体记者 赵巍巍 通讯员 栾钦程于虹双 闫振华 宫顺强 鲁佳乐 摄影报道)
版权声明:本文由武汉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