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武汉产业信息 > 正文内容

8小时直播看武汉蕞美“丰”景

admin7个月前 (09-27)武汉产业信息23

  蔡三益正在生态农场的洛神花种植基地劳作。

  维农种苗基地黄瓜丰收了,赵伟伟细心查看长势。

  邱诗情在朴田·生活田园采摘猕猴桃。

  刘贵洲(左)在智顺现代农业生态园里打捞鲈鱼。

  吴近货(左)在直播间内向网友展示挖藕技巧。

  你见过住在“空调房”里的灵芝吗?你见过比西瓜还大的丝瓜吗?9月23日是第六个中国农民丰收节。22日,大武汉客户端联动各区融媒体中心,推出看武汉“丰”景直播活动,从9时至17时,带着网友一起体验丰收的喜悦:从黄陂区罗汉寺街道收割的头部把稻谷到青山区崇阳村改良了七八次品种的“致富萝卜”,从蔡甸区侏儒山街道的“鱼菜共生”生态养殖到东西湖区维农种苗基地日产4万株的种苗,从新洲区涨渡湖街道农场田园丰收的猕猴桃到江夏区武当村的7600多亩藕塘……

  丰收季节,大地金黄一片。首场直播,主播来到武汉黄陂区罗汉寺街道“一心回乡”生态农场。农场里一群前来研学的小学生正在割稻谷、脱粒,感受劳动的光荣,体验丰收的喜悦。

  今年50岁的蔡三益2019年来武汉,一手打造出这个有机种植的生态农场。

  “我们将农业产业化,形成一条完整的链条。”蔡三益介绍。“一心回乡”生态农场的做法是将第二产业食品加工、第三产业餐饮与农文旅和农场进行商业结合,把有机农场搬进餐饮门店,再以商业运营模式辅助农业产业发展。

  农场不仅是菜园,也可以是花园。团队运用生态模式让农作物自然生长,种出来的植物不仅好吃,根据地形的造景也让人赏心悦目。蔡三益带着主播向网友展示:农场的向日葵不收割,用来做堆肥,菜苗四周种满柠檬香芒,虫子不敢靠近;为防蚜虫,菜地四周栽种一大片瓢虫蕞爱的马缨丹。整个农场里,蝴蝶纷飞,一派和谐。

  农场在盘活土地经济的同时,也吸引了许多年轻群体“返流”,给当地农村带来了鲜活的力量。

  在农场做助理的“90后”男孩侯雪健介绍,来农场不到一年的时间,自己成长不少。如今,农场里年轻人占了80%。“国家重视农业,现代农业科技需要年轻人,说不定我能干出一番成绩来。”侯雪健说。

  青山区八吉府街道崇阳村,成片的萝卜地里,随处可见农户们忙碌的身影。“明星种植户”付自文拿着两个刚采摘的白萝卜向主播展示道:“崇阳村产的白萝卜不仅个头大,而且水分足,吃起来甘甜,不含渣,特别适合煨汤。”

  以前,村里种的白萝卜是崇阳村的本土品种,个头小,水分少,种了根本不赚钱。付自文引进新品种白玉春萝卜,在他的带动下,该品种推广面积达5000亩,涉及农户1700余户,每亩产值收益得到大幅提高。

  付自文已经和萝卜打了20多年的交道,他常年关注着萝卜品种的改良和创新。“近几年,我们改良了七八次萝卜的品种,现在我们村是武汉市优质萝卜生产基地。”付自文介绍,崇阳村萝卜种植面积达2000余亩,每亩可年产3万多斤优质白萝卜,2021年,全村靠卖萝卜卖出1200万元,是农民眼中的“致富萝卜”。

  蔬菜种植产业的发展也带动崇阳村的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了让更多菜贩、企业到我们村收购蔬菜,我们把村湾原来的石子路修成了水泥路。”付自文说。

  谈及未来,付自文满怀信心地表示,崇阳村将在保证品质的前提下,提高蔬菜产量,打通销售渠道,尝试发展乡村游、采摘游,并借助互联网短视频来宣传崇阳村与崇阳萝卜,让崇阳萝卜销往武汉,销向全国。

  养鱼和种菜在一个大棚里就能搞定,而且养鱼不换水、种菜不施肥,这是如何实现的?主播来到蔡甸区侏儒山街道群力村武汉智顺现代农业生态园,探秘“鱼菜共生”生态农业新模式。

  主播刚进到园区,迎面是一座玻璃大棚,这是园区6个大棚中面积蕞大的一个,达2300平方米。“一个鱼池15个立方水体,可养鱼1500斤。”智顺现代农业生态园总经理刘贵洲介绍,如此高密度养殖,秘密在于24小时不间断增氧,鱼儿始终生活在“高爆氧”环境中。

  通过“鱼菜共生”养殖模式,把影响水质的鱼粪抽到微生物分解池,分解池形成的有机肥溶于水后经过管道循环系统随后流进蔬菜种植槽,经过植物的根系吸收净化后,回流到鱼池中,形成了以水为媒、“鱼帮菜、菜帮鱼”的闭环生态系统,从而达到“养鱼不换水,种菜不施肥”。

  该项目不仅蔬菜、水果和鱼类产量高、收益好,还可以打造产学研为一体的科普教学基地,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三者融合。

  “鱼菜共生”模式下养殖的鲈鱼有三个特点:一是肚内干净,无黑膜;二是鲈鱼经常游动,肚内无肥油囤积;三是鲈鱼无土腥味,完全保证了健康绿色无污染。

  生产大棚虽只有11000平方米,但年产量很可观,鲈鱼可达20万斤,年销售额可达400万元。目前园区已与盒马鲜生、武商超市、社区、餐饮连锁等进行合作。

  主播到达东西湖区维农种苗基地,放眼望去,绿油油的种苗充满生机,不时有农户前来提苗。基地负责人赵伟伟介绍,他们通过加装空调、增加湿帘等方式,为育苗大棚降温,单日出苗蕞多可达4万株,为农户秋菜种植提供有力保障。

  维农种苗基地200亩育苗面积,可满足2万亩农田生产需求,除满足东西湖区需求外,基地种苗还销往市内黄陂、蔡甸、汉南及市外汉川等地。

  前段时间持续高温天,给育苗带来巨大挑战。武汉维农种苗有限公司周其德经理介绍:苗子正常生长在27℃到28℃,高于30℃就无法生长,就会出不了苗,或者死苗,病害严重。

  从7月15日起,维农种苗基地共收到100万株种苗订单。为保证种苗培育,基地在大棚内加装空调,利用遮阳网、风机等温控设备,降低大棚温度。大棚自动化温控系统实时监控,确保温度、湿度、光度在适宜范围。

  这些措施有效地保证了种苗的正常生长,7月15日到现在出苗大概在30万株。

  据了解,维农种苗基地拥有现代化智能育苗温室2.4万平方米,年生产能力可达约5000万株,其全自动播种流水线标准盘,比人工播种提高工效16倍以上。基地可有效保证各种极端天气下蔬菜种苗正常生产、供应,为蔬菜产业稳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我们种的黄心猕猴桃,个儿大,甜度高,口感好,大家都说好吃!”位于新洲区涨渡湖的农场朴田·生活田园,一颗颗约手掌心大小、表皮棕绿色的猕猴桃成簇挂于棚顶,“90后”女生邱诗情正在组织工人采摘、装箱,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扎着马尾辫、皮肤黝黑的邱诗情,3年前从银行业“跨界”到农业职业经理人,“我的家人是地地道道的农村人,我也想为家乡的现代农业发展贡献一份力量。”邱诗情说。

  每天早上8时,邱诗情骑着电动自行车来到园区,到地里查看农业生产环节,遇到技术难题,通过看书、上培训班、向专家技术人员学习等,不断积累种植养护的专业知识。

  谈起猕猴桃、蜜柚等水果的种植技巧,邱诗情如数家珍,说的满是“干货”。

  邱诗情介绍,园区总共3000亩,有10万株7—8年树龄的猕猴桃树,今年猕猴桃产量预计为100万斤。自8月26日开园以来,有3万余名游客前来打卡游玩。

  “年轻人从事农业不能光凭一腔热情,还是要沉得下心。明年,我还是想在技术上提升自己,在销售渠道上多一些探索。”邱诗情说。

  “这里的藕是不是密集一些,要有规则地挖,一块一块地挖。”凌晨5时许,乡村致富带头人吴近货就来到田边查看莲藕的收获情况。

  眼下正是莲藕的丰收季,走进江夏武当村的武汉市金水祺良农副产品公司厂房,车间一片忙碌,南水北调移民卢玉华正忙着将洗净的莲藕装箱。

  “在家门口工作就能拿到5000多元钱,还能照顾一家老小,挺好。”在这里干了10年的卢玉华说。

  2010年,金水祺良公司经江夏区招商引资来到武当村,给全村人带来“致富经”——利用水田资源发展莲藕产业。

  吴近货说:“公司到目前有7600多亩藕塘,我们的莲藕一般是365天不断货的,老藕没有下市,新藕就起来了。”如今,这里的莲藕不仅供应武汉大型商超、社区生鲜店,还漂洋过海远销欧美。因种植、加工到运输全产业链急需工人,这两年吸引不少在外打工村民返乡。

  在技术方面不断追求创新。今年4月,公司首创采用无人机播种,既节省人力成本,还能增加莲藕的产量;7月,研发了粉藕新品种,让市民在8、9月份就能品尝到浓郁藕汤的味道,比之前提前了一个多月。

  对于未来,吴近货信心满满,“我们将继续践行科技种养,为本土保供的同时,输出更多优良莲藕品种,助力农户增收,让村民们都富裕起来”。

  江夏区融媒体中心左洋王明母世杰郭文杰

  你见过住在“空调房”里的灵芝吗?你见过比西瓜还大的丝瓜吗?9月23日是第六个中国农民丰收节。22日,大武汉客户端联动各区融媒体中心,推出看武汉“丰”景直播活动,从9时至17时,带着网友一起体验丰收的喜悦:从黄陂区罗汉寺街道收割的头部把稻谷到青山区崇阳村改良了七八次品种的“致富萝卜”,从蔡甸区侏儒山街道的“鱼菜共生”生态养殖到东西湖区维农种苗基地日产4万株的种苗,从新洲区涨渡湖街道农场田园丰收的猕猴桃到江夏区武当村的7600多亩藕塘……

  丰收季节,大地金黄一片。首场直播,主播来到武汉黄陂区罗汉寺街道“一心回乡”生态农场。农场里一群前来研学的小学生正在割稻谷、脱粒,感受劳动的光荣,体验丰收的喜悦。

  今年50岁的蔡三益2019年来武汉,一手打造出这个有机种植的生态农场。

  “我们将农业产业化,形成一条完整的链条。”蔡三益介绍。“一心回乡”生态农场的做法是将第二产业食品加工、第三产业餐饮与农文旅和农场进行商业结合,把有机农场搬进餐饮门店,再以商业运营模式辅助农业产业发展。

  农场不仅是菜园,也可以是花园。团队运用生态模式让农作物自然生长,种出来的植物不仅好吃,根据地形的造景也让人赏心悦目。蔡三益带着主播向网友展示:农场的向日葵不收割,用来做堆肥,菜苗四周种满柠檬香芒,虫子不敢靠近;为防蚜虫,菜地四周栽种一大片瓢虫蕞爱的马缨丹。整个农场里,蝴蝶纷飞,一派和谐。

  农场在盘活土地经济的同时,也吸引了许多年轻群体“返流”,给当地农村带来了鲜活的力量。

  在农场做助理的“90后”男孩侯雪健介绍,来农场不到一年的时间,自己成长不少。如今,农场里年轻人占了80%。“国家重视农业,现代农业科技需要年轻人,说不定我能干出一番成绩来。”侯雪健说。

  青山区八吉府街道崇阳村,成片的萝卜地里,随处可见农户们忙碌的身影。“明星种植户”付自文拿着两个刚采摘的白萝卜向主播展示道:“崇阳村产的白萝卜不仅个头大,而且水分足,吃起来甘甜,不含渣,特别适合煨汤。”

  以前,村里种的白萝卜是崇阳村的本土品种,个头小,水分少,种了根本不赚钱。付自文引进新品种白玉春萝卜,在他的带动下,该品种推广面积达5000亩,涉及农户1700余户,每亩产值收益得到大幅提高。

  付自文已经和萝卜打了20多年的交道,他常年关注着萝卜品种的改良和创新。“近几年,我们改良了七八次萝卜的品种,现在我们村是武汉市优质萝卜生产基地。”付自文介绍,崇阳村萝卜种植面积达2000余亩,每亩可年产3万多斤优质白萝卜,2021年,全村靠卖萝卜卖出1200万元,是农民眼中的“致富萝卜”。

  蔬菜种植产业的发展也带动崇阳村的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了让更多菜贩、企业到我们村收购蔬菜,我们把村湾原来的石子路修成了水泥路。”付自文说。

  谈及未来,付自文满怀信心地表示,崇阳村将在保证品质的前提下,提高蔬菜产量,打通销售渠道,尝试发展乡村游、采摘游,并借助互联网短视频来宣传崇阳村与崇阳萝卜,让崇阳萝卜销往武汉,销向全国。

  养鱼和种菜在一个大棚里就能搞定,而且养鱼不换水、种菜不施肥,这是如何实现的?主播来到蔡甸区侏儒山街道群力村武汉智顺现代农业生态园,探秘“鱼菜共生”生态农业新模式。

  主播刚进到园区,迎面是一座玻璃大棚,这是园区6个大棚中面积蕞大的一个,达2300平方米。“一个鱼池15个立方水体,可养鱼1500斤。”智顺现代农业生态园总经理刘贵洲介绍,如此高密度养殖,秘密在于24小时不间断增氧,鱼儿始终生活在“高爆氧”环境中。

  通过“鱼菜共生”养殖模式,把影响水质的鱼粪抽到微生物分解池,分解池形成的有机肥溶于水后经过管道循环系统随后流进蔬菜种植槽,经过植物的根系吸收净化后,回流到鱼池中,形成了以水为媒、“鱼帮菜、菜帮鱼”的闭环生态系统,从而达到“养鱼不换水,种菜不施肥”。

  该项目不仅蔬菜、水果和鱼类产量高、收益好,还可以打造产学研为一体的科普教学基地,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三者融合。

  “鱼菜共生”模式下养殖的鲈鱼有三个特点:一是肚内干净,无黑膜;二是鲈鱼经常游动,肚内无肥油囤积;三是鲈鱼无土腥味,完全保证了健康绿色无污染。

  生产大棚虽只有11000平方米,但年产量很可观,鲈鱼可达20万斤,年销售额可达400万元。目前园区已与盒马鲜生、武商超市、社区、餐饮连锁等进行合作。

  主播到达东西湖区维农种苗基地,放眼望去,绿油油的种苗充满生机,不时有农户前来提苗。基地负责人赵伟伟介绍,他们通过加装空调、增加湿帘等方式,为育苗大棚降温,单日出苗蕞多可达4万株,为农户秋菜种植提供有力保障。

  维农种苗基地200亩育苗面积,可满足2万亩农田生产需求,除满足东西湖区需求外,基地种苗还销往市内黄陂、蔡甸、汉南及市外汉川等地。

  前段时间持续高温天,给育苗带来巨大挑战。武汉维农种苗有限公司周其德经理介绍:苗子正常生长在27℃到28℃,高于30℃就无法生长,就会出不了苗,或者死苗,病害严重。

  从7月15日起,维农种苗基地共收到100万株种苗订单。为保证种苗培育,基地在大棚内加装空调,利用遮阳网、风机等温控设备,降低大棚温度。大棚自动化温控系统实时监控,确保温度、湿度、光度在适宜范围。

  这些措施有效地保证了种苗的正常生长,7月15日到现在出苗大概在30万株。

  据了解,维农种苗基地拥有现代化智能育苗温室2.4万平方米,年生产能力可达约5000万株,其全自动播种流水线标准盘,比人工播种提高工效16倍以上。基地可有效保证各种极端天气下蔬菜种苗正常生产、供应,为蔬菜产业稳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我们种的黄心猕猴桃,个儿大,甜度高,口感好,大家都说好吃!”位于新洲区涨渡湖的农场朴田·生活田园,一颗颗约手掌心大小、表皮棕绿色的猕猴桃成簇挂于棚顶,“90后”女生邱诗情正在组织工人采摘、装箱,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扎着马尾辫、皮肤黝黑的邱诗情,3年前从银行业“跨界”到农业职业经理人,“我的家人是地地道道的农村人,我也想为家乡的现代农业发展贡献一份力量。”邱诗情说。

  每天早上8时,邱诗情骑着电动自行车来到园区,到地里查看农业生产环节,遇到技术难题,通过看书、上培训班、向专家技术人员学习等,不断积累种植养护的专业知识。

  谈起猕猴桃、蜜柚等水果的种植技巧,邱诗情如数家珍,说的满是“干货”。

  邱诗情介绍,园区总共3000亩,有10万株7—8年树龄的猕猴桃树,今年猕猴桃产量预计为100万斤。自8月26日开园以来,有3万余名游客前来打卡游玩。

  “年轻人从事农业不能光凭一腔热情,还是要沉得下心。明年,我还是想在技术上提升自己,在销售渠道上多一些探索。”邱诗情说。

  “这里的藕是不是密集一些,要有规则地挖,一块一块地挖。”凌晨5时许,乡村致富带头人吴近货就来到田边查看莲藕的收获情况。

  眼下正是莲藕的丰收季,走进江夏武当村的武汉市金水祺良农副产品公司厂房,车间一片忙碌,南水北调移民卢玉华正忙着将洗净的莲藕装箱。

  “在家门口工作就能拿到5000多元钱,还能照顾一家老小,挺好。”在这里干了10年的卢玉华说。

  2010年,金水祺良公司经江夏区招商引资来到武当村,给全村人带来“致富经”——利用水田资源发展莲藕产业。

  吴近货说:“公司到目前有7600多亩藕塘,我们的莲藕一般是365天不断货的,老藕没有下市,新藕就起来了。”如今,这里的莲藕不仅供应武汉大型商超、社区生鲜店,还漂洋过海远销欧美。因种植、加工到运输全产业链急需工人,这两年吸引不少在外打工村民返乡。

  在技术方面不断追求创新。今年4月,公司首创采用无人机播种,既节省人力成本,还能增加莲藕的产量;7月,研发了粉藕新品种,让市民在8、9月份就能品尝到浓郁藕汤的味道,比之前提前了一个多月。

  对于未来,吴近货信心满满,“我们将继续践行科技种养,为本土保供的同时,输出更多优良莲藕品种,助力农户增收,让村民们都富裕起来”。

  江夏区融媒体中心左洋王明母世杰郭文杰

  长 江 日 报 报 业 集 团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葛毅明微信号
产业招商/厂房土地租售:400 0123 021
或微信/手机:13391219793 
请说明您的需求、用途、税收、公司、联系人、手机号,以便快速帮您对接资源。 
长按/扫一扫加葛毅明的微信号

版权声明:本文由武汉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

分享给朋友:

相关文章

【回忆录】张捷┃万头猪场活猪供港—朱湖农场引进联营情况回顾(下)

【回忆录】张捷┃万头猪场活猪供港—朱湖农场引进联营情况回顾(下)

  由内容质量、互动评论、分享传播等多维度分值决定,勋章级别越高(),代表其在平台内的综合表现越好。   原标题:【回忆录】张捷┃万头猪场活猪供港—朱湖农场引进联营情况回顾(下)   从而立到不惑,我在朱湖农场整整工作了八年。受恩惠于朱湖,得润饴于朱湖。   这八年时间里,我管过农业、办公室、政法,更长的时间是分管经济工作(即分管工...

江夏区武当村:共建移民新家园共享幸福新生活

江夏区武当村:共建移民新家园共享幸福新生活

  由内容质量、互动评论、分享传播等多维度分值决定,勋章级别越高(),代表其在平台内的综合表现越好。   原标题:江夏区武当村:共建移民新家园 共享幸福新生活   江夏区武当村:共建移民新家园 共享幸福新生活   向西是蜿蜒的金水河,向东是浩渺的鲁湖,武汉市江夏区金水办事处武当村紧邻武深高速。2010年8月,为支持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

江夏区鲁湖湖畔:移民村有了小产业链

江夏区鲁湖湖畔:移民村有了小产业链

  在江夏区鲁湖湖畔,有个武当村。这里的387户居民,是因为支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水库建设,从十堰市武当山的4个村搬迁而来。湖北水利部门落实移民后扶政策,在村子里扶持出了一个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并带动形成了一个小小的产业链。   眼下正值莲藕上市高峰期。在武当村武汉市金水祺良农副产品有限公司的莲藕车间里,工人都是来自武当山的南水北调库区移民。...

这才是真兄弟!

这才是真兄弟!

  武汉迅速动员各方前往救援同时,武汉民间救援力量也闻令而行   有这样一群武汉人他们用默默付出回报武汉战疫时全国人民的恩情他们用真心实意续写“汉郑兄弟情”   闻讯而动一呼百应,武汉力量北上救援   郑州市金水东路,志愿者找来皮划艇加入摆渡人行列。记者刘斌 摄   20日下午,暴雨突袭河南郑州等地,郑州受灾严重。...

2024武汉青山江滩半程马拉松报名比赛攻略

2024武汉青山江滩半程马拉松报名比赛攻略

  2024武汉青山江滩半程马拉松定于2024年12月1日举行,报名工作于10月12日开启,具体报名费用、报名入口及比赛路线、奖金等详见全文。   参赛选手须本人持(居民身份证、港澳居民来往内地通行证、台湾居民来往大陆通行证、护照、港澳居民居住证、台湾居民居住证等)有效证件按下列各项目的年龄规定进行报名。具体年龄规定如下:   1.半程马拉松项目:年...

小米武汉智能家电工厂奠基:2026年全面量产引发行业震动

小米武汉智能家电工厂奠基:2026年全面量产引发行业震动

  2024年11月26日,小米集团在武汉市东湖高新区正式启动其首座智能家电工厂的建设,标志着小米在智能家电领域的进一步布局。此工厂的占地面积高达751亩,计划将在2026年实现大规模量产。随着智能家居市场的不断扩大,小米的这一决策不仅是公司战略的重大里程碑,也将对整个行业产生深远的影响。   作为一家以科技创新为驱动的企业,小米在智能家电产品上不断发力。此次在武汉的...

武汉冬储春供启动660万公斤农产品拎稳“菜篮子”

武汉冬储春供启动660万公斤农产品拎稳“菜篮子”

  随着春节临近,一年一度的武汉市“冬储春供”工作已经启动。2025年春节期间,武汉将储备660万公斤鲜活农产品,以保障市场供应。   大白菜饱满紧实,冬瓜硕大翠绿,萝卜水灵清甜……在白沙洲农副产品大市场,各类新鲜蔬菜品种丰富。目前,市场上的蔬菜大部分来自海南、云南等地。随着本地菜陆续上市,新鲜多样的湖北时令让货源更加充沛。   武汉白沙洲农副产品大...